近日,据央视报道,法国巴黎一环保官员表示,在巴黎的非饮用水,如用于清洁街道、浇灌绿植等供水中,发现了微量的新冠病毒。但该官员强调,居民饮用水由“完全独立”的供水网络供应,“可以毫无风险地饮用”。
这一报道引发广泛关注,疾病的介水传播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相关专家表示,水中存在微量的新冠病毒并不可怕,关键是落实好饮用水的各项净化和消毒措施,确保饮用水安全。
污水消毒处理能防介水传播
病原微生物污染饮用水可导致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因此,各国把控制饮用水的生物风险作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
据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方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欧阳松应教授介绍,水中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病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原虫及蠕虫)。病原菌主要包括大肠埃希氏菌、军团菌、沙门氏菌等;病毒主要包括肠道病毒、甲型肝炎病毒、诺如病毒等;原生动物主要包括隐孢子虫、贾第鞭毛虫、痢疾阿米巴虫等。病原微生物对环境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可在自然环境中存活几天、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病原微生物经水传播进入人体,达到致病剂量时,可导致胃肠炎、腹泻、痢疾、肝炎、霍乱、伤寒等多种疾病。
欧阳松应教授说,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而冠状病毒是具有外套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约80纳米到120纳米,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可以感染人、猪、猫、犬、鼠、狼、鸡、牛、蝙蝠与禽类脊椎动物。近些年发现的致病性较高的冠状病毒包括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以及2019年的新型冠状病毒。
回顾历史上几次大的介水传播流行病事件,多跟当时下水道和饮用水没有分开以及饮水污染有关。“这是因为介水传播的病毒能够感染人的胃肠道,并通过被感染人群的粪便排出体外,带来水污染风险;呼吸道病毒通常经飞沫传播,有些呼吸道病毒也存在于粪便中,也可能会带来潜在的水污染风险。”为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水质安全监测室主任张岚研究团队在发表的论文中建议,新冠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等方式排出体外,目前的研究表明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在确诊重症患者粪便中分离出活的冠状病毒,提示应严控与患者相关的粪便、污水的消毒处理,严防介水传播。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2月1日,国家生态环境部发文对城镇污水监管提出要求,强化消毒杀菌,防止新冠病毒通过粪便和污水扩散传播。
病毒在水中会随着时间而减少
不同病毒的结构、成分、核酸组成和形态不尽相同,在环境介质中的存活能力、对水净化过程以及消毒剂的耐受力也不尽相同。张岚研究团队的研究显示,由于病毒进入水体后不能增殖,因此在水环境中会随着时间而减少。有研究指出,江河湖库、地下水等均可检出肠道病毒。病毒在水体中的存活情况受环境影响,呈现季节性差异。
2003年,北京军事科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显示:SARS病毒在20摄氏度避光条件下的脱氯自来水中可存活48小时。但新冠病毒在水中存活的时间是多久,目前还没有相关科学研究数据。
当前,饮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主要包括水源防护、集中净化和消毒处理、管网输送等。据了解,传统的常规处理工艺过程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这仍是目前我国以地表水为水源的自来水厂的主流水处理工艺。实践证明,混凝、沉淀、过滤工艺过程对水体中的病毒可起到一定的去除作用。消毒是杀灭微生物的重要环节。在消毒过程中,水厂通过控制CT值(消毒剂剩余浓度和接触时间的乘积)来实现对微生物的灭活。
据张岚研究团队的论文介绍,新冠病毒属于有包膜的亲脂类病毒,按照目前人类认知的微生物对消毒处理的抗力大小,有包膜的病毒相对容易被消毒剂杀灭。目前,虽然未见针对新冠病毒的消毒剂抵抗力研究。但已有相关专家采用病毒加标的方法开展了污水中SARS冠状病毒的灭活试验。结果显示,SARS冠状病毒在污水中对消毒剂的抵抗力比大肠杆菌8099和大肠杆菌f2噬菌体都低,污水中游离氯余量在0.4毫克/升以上(水温为20摄氏度,消毒时间为30分钟)时,SARS冠状病毒可被完全灭活。
显然,良好的水源是饮用水安全的基础。只要通过相应的水质净化处理,尤其是在消毒环节过程中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可为降低水传播疾病风险提供重要保障。
多举措确保饮用水生物安全
“目前,可以明确病原微生物污染饮用水有可能导致介水传染病的发生,粪便污染是饮用水微生物污染的主要途径。”相关专家说。
当前,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虽然没有病毒指标,但提出了生活饮用水应经消毒处理及对消毒的具体控制要求,同时规定了浑浊度的限值。为此,张岚研究团队建议,水厂应首先做好水源防护,并根据水源污染特征、环境条件及水处理工艺等情况,强化对浑浊度的控制,同时确保消毒措施有效运行,加强消毒剂余量和微生物指标监测以及安全巡查,确保饮用水生物安全。同时,水厂应加强卫生管理和传染病防控,供、管水人员应身体健康,禁止和病原携带者直接从事供、管水工作,必要时供、管水人员也应做好自身的健康防护。
家中的自来水可能含有余氯、挥发性有机物、消毒副产物等,同时经过漫长的输送管道以及高层建筑储水箱,可能会渗入铁锈、泥垢、微生物等,影响水质安全。为此,有专家也建议应该选择“健康的水”,拒绝喝没经过煮沸的自来水。另外,对于大自然中的溪水、湖水、泉水、雨雪水等“水质不明的水”,同样不可饮用。同时,家庭成员或者朋友要“分杯饮水”,避免交叉感染。
不仅如此,桶装水水桶反复使用,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开封后放置时间过长,饮水机没有定时清洗消毒,容易滋生细菌对水质造成新的污染。专家建议一个月清洗一次饮水机,同理,对于接触饮用水的杯子和水壶等物品也要定期清洗+煮沸消毒。所以,每个人都需做好个人卫生,避免到人群集中地,尽可能减少和陌生人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并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
(本报记者 谢开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