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才是最美的时光

时间:2020-04-13 21:45      

2020年的四分之一过去了,我们都经历了一次“超长待机”,非常时期“宅家”成为日常。

4月1日,好友清华大学彭兰教授发了一条朋友圈:“今天,听到的最感同身受的一句话是,这三个月,什么事都没干,光见证历史了。”我留言道:“这三个月我啥也没耽误,效率还很高!”这是真的。有天下班与同事一起出来,也谈到这个问题——这段时间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太大改变,她也是“该干嘛干嘛”。

与其被动宅家,不如主动独处

回首前三个月,除了有两天因为小区里有一例感染者,我没有在中午、傍晚按时去散步外,其他一切照旧。总之我并没有“宅家”的感觉,更没有“被困”“被控”的感觉。

其实,宅家只是一种外部环境设置,而你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不被环境所控制。的确,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许多生活方式上的“短板”,比如很多人不会“独处”。

“宅家”与“独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宅家是一种被动,会产生无奈情绪与无聊感,甚至有些人因此而患上心理疾病,比如这段时间一些人的疑心病、同理心超载等。而独处是一个人主动选择专注于当下活动的情况,一旦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中,就忘记了一切。

记得疫情严重的时候,我看一会儿朋友圈就会有生理反应,感觉自己肺部不适。再比如同理心超载问题,有些人热衷于追踪疫情信息,结果持续情绪低落,无法干别的事情,甚至造成失眠。而在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域外疫情又成为热点,于是乎我们又聚焦到全球疫情曲线上……就这样不知不觉中,2020年的四分之一悄悄过去了。

这就难免感慨“这三个月,什么事都没干,光见证历史了”。因为当下活生生的生活,你错过了;一年最美好的春天,你错过了;再蹉跎下去,一年可能也将错过了。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而这一切都源于我们被动宅家,而没有主动独处。

有人说“在每天充耳盈目的资讯里,大部分都是‘坏铜旧锡’,对一个人的生命或人格成长没多大益处,有时候还不如乡间遥远的鸡犬叫声。”这不无道理。

培养独处能力,变输入为输出

这些日子,“输出、输入”两个词频繁出现。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那些被动宅家者,大多是“输入型”的选手,就像一块海绵,不停吸收各种信息资讯,也被各种观点争执“生吞活剥”……信息化时代让我们每天睁开眼就面临各种资讯,又加上现代人娱乐项目甚多,而多则惑——选择太多往往造成我们注意力分散,也造成很难独处,或是独处的质量非常低。

一天到晚捧着手机、盯着电脑,我们获得所谓的“信息”,丝毫没有增加幸福感,反而增强了焦虑感。大数据会从各个角度了解我们的喜好,不断推送,让你一刻不停、无限制地一个一个刷下去。猛然抬头才发现,一天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去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于是无力感、焦虑感、内疚感才下眉梢又上心头。无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行为,让我们失去了难能可贵的独处能力。

反观拥有独处能力的人,他们大多是“输出型”选手。子时该干嘛,卯时该干嘛,扎扎实实,环环相扣,不会因为外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更不会跟着信息潮流而东奔西突,游移不定。

我们身边很多人利用隔离在家的时间,或者将自己从厨房小白变成了烹调女神;或者从植物杀手变成了莳花弄草的达人;也有的人,每天坚持画水彩画、写作、瑜伽、做手工……

独处练就的是“致心于一处”的能力,可以导致“无事不办”的结果。

毫无疑问,养成变“输入”为“输出”的独处能力,可以让我们有效抵御信息洪流的侵蚀,让消耗变为创造。即使在疫情阴霾下,也能享有岁月静好。

多年以后,当我们回想起2020年那个特殊的春天,也许会用苏东坡的那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来概括。

可以说,一个拥有良好生活质量的人,一定是会独处的人;一个能享受独处的人,一定是可以自我和解、和谐的人。正如周国平所说:“独处的确是一种检验,用它可以测出一个人灵魂的深度,测出一个人对自己真正的感受。一个连自己也不爱的人,我敢断定他对于别人也是不会有多少价值的,他不可能拥有高质量的社会交往。”

如果你真的爱自己,那么一定懂得——独处才是最美的时光,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时刻。(胡杨)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