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如何应对“返城潮”大考

时间:2020-02-12 15:51      

【智库答问】

编者按

2月10日起,全国许多地区陆续复工复产。在严格防控疫情的前提下,一场逐步恢复有序生产的“经济保卫战”随之打响。日前,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疫情科学防控 有序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科学、合理、适度、管用的原则制定针对性措施,切实做好春节后返程和复工复产后的疫情防控工作,尽早恢复正常生产。

返城潮、复工潮,对城市的疫情防控与正常运转提出了新的严峻考验。城市管理部门、各个相关机构、各类企事业单位等,应怎样做好妥善准备,以确保平安复工、有序生产?应如何为疫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与支撑?光明智库约请专家为您解析。

1.看全局: 城市疫情防控,“升级版考卷”怎样答

记者观察

2月9日,安徽省出台8份文件,细化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政策措施,具体涉及防疫物资生产供应、医疗卫生、食品生产流通、能源供应、道路运输、市场监管等诸多方面,打出严格防控疫情、保障稳步有序复工复产的“组合拳”。与此类似,全国各省都在紧急部署,做好准备。

光明智库:随着在外人员陆续返程返岗,全国各个城市的疫情防控压力也显著增大。应该如何通盘考虑、科学部署,迎接复工复产的新考验?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樊杰:

应对返城复工带来的新挑战,首先要做到科学认知、精准施策。当前的“返城潮”既符合我国人口流动的基本规律,也因为各地复工批次和类型的不同,存在着很大差异性,必须科学研判,并且全程精准施策。“返城潮”带来的挑战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流入人口的来源地情况。从阻断疫情传播的角度看,流入人口来源地越广、来自疫情严重地区的人口比重越大,城市面临的疫情防控压力就越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是全国人口流动的集中地,应综合考虑全国疫情扩散蔓延情况,制定精细、科学、可操作的应对方案;其他城市群及中心城市大多具有相邻区域人口集中流入的特征,应做好分类分批复工复产的细致规划,尽量推迟来自疫情严重地区人员的复工时间,减少其在返城潮中的比重。

其次,要做到通盘考虑、系统应对,既确保疫情防控,又稳步恢复生产。必须避免顾头不顾尾、急躁冒进的“救火式应对”,把建立严格周密的全链条管理体系作为重点。各地要在党委领导下,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在防控疫情、恢复生产中的关系,明确政府和市场在复工复产不同阶段的分工与着力点,充分合理地发挥各自作用。应把复工单位作为防控管理的重点单元,根据复工的不同种类与时间加强系统管理。应把用工来源地广、工作场所集聚度高、通勤高度依赖公共交通的工作类型,作为系统管理、加强指导的重点对象。要把企事业单位责任延伸到职工生活生产全过程,与社区防控紧密结合,制定规范,细化举措,共同监督,协同实施。

2.看交通: 如何把住“城市入口”“通勤往返”安全关

记者观察

作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深圳面对1000万左右人口集中流入的难题,对交通防疫作出全方位部署:铁路,红外线测温仪覆盖所有出入口,电脑大屏实时监测旅客体温变化;高速公路,实行“入深车辆提前申报制度”,启用“深眼”系统对入深车辆进行全面扫描;机场,进出港旅客体温监测全覆盖;地铁、公交车、出租车,戴口罩、通风、消毒,各项硬规定,一个都不少。

光明智库: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高速公路等是返城人员进入城市的第一道屏障,而城市内部的公共交通承载着人员的往返流动。如何把好这两大关口,确保“流动中的安全”?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罗来军:

回家过年的人口大量返回城市,返城路上、车站机场,以及返城后的地铁、公交车等场域,都是传染性极高的环节。面对疫情中的返城高峰,我们既要确保路途上的安全,还要确保回城后市内交通的安全。要清醒地认识到返城人流规模大、流向复杂等困难,多元主体协同行动,采取环环相扣的一揽子措施,全程、全方位把住交通入口“安全关”。

第一,各地政府应统筹掌握该地区全部复工复产企事业单位信息,指导企事业单位制定合理的人员分批返城方案,根据生产紧要程度实施错峰复工,以尽量减轻人员密集涌入造成的防疫压力。

第二,交通运输部门应对每日返城人员状况进行科学研判、制定多套应对预案,并对人员流动情况、机场车站等人群聚集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严格落实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消毒、通风等必要措施,在车站、机场等公共场合做好防控部署,做到体温监测全覆盖,并设立医学观察场所,对重点关注乘客进行及时妥善处理。

第三,企事业单位要做好员工返城的交通准备工作、交通安全防范宣介工作,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可通过包车、设立通勤班车等方式,最大幅度降低员工与外界接触感染的风险。

第四,员工个人要增强交通安全防范意识,返城后尽量减少乘坐地铁、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如果确需乘坐,要做好严格防范,到达目的地后及时清洁消毒。

3.看医疗:医卫资源与救治能力能否“接招”

记者观察

医院拥挤,床位紧张,专用检测设备有限……医疗资源紧缺本就是许多城市的“心病”,返城潮更加剧了疫情防控及诊治压力。日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专家组起草建议,面对外地务工人员返城高峰,呼吁城市疫情防控工作实施“分区接诊、集中诊治”等有力措施。

光明智库:在为复工复产所做的各项准备中,医疗保障至为关键。当前我国城市医疗资源是否足以应对防控疫情需要?应如何提升应对与保障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院院长方鹏骞:

各地陆续返岗复工,客观上会对当前的城市医疗卫生资源调配、疫情防控工作构成挑战,需要积极应对。

首先,要认清优势,坚定返岗复工期疫情防控的信心。近1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救治体系取得了长足发展。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约100万个(医院约33000个),卫生技术人员总数将近1000万人左右(其中医院约600万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约68万人)。较为完善的三级医疗卫生体系,是返岗复工期间遏制疫情传播蔓延的医疗卫生资源基础。此外,我国已建立行之有效的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各级政府和社区资源已经充分动员,有做好返岗复工后疫情防控的组织基础。返岗复工人员的目的地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城市,政府治理能力更强,卫生资源更丰富,更有能力应对返岗复工潮对疫情防控工作的影响。

其次,要统筹协调,遏制返岗复工期疫情失控蔓延。各地政府应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落实防控责任。劳务工输出地要严管出口,保证每个外出人员身体健康。劳务工输入地要积极发挥联防联控机制作用,切实强化企业在防控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在疾病防控机构指导下,筑牢企业社区在疫情防控中外防输入、内防扩散这一关键防线,做好返岗复工人员摸排、建档、监测和隔离处置工作。

最后,要未雨绸缪,做好疫情防控应急预案。针对人员循环流动的风险防控点,各地政府应该做好局部疫情扩散的应急预案,提前设置足够的隔离观察点和确诊病例收治病床,合理调配医疗资源,将远城区医院的部分病区改建为病房,中心城区的医疗机构逐渐恢复正常接诊服务;保障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物资充足供应,安排相关医护人员随时待命,为应对突发应急状态做足准备。

4.看社区:怎样为生活守护一方净土

记者观察

2月9日,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进一步加强社区(村)疫情防控工作发布通告,“七严格、三强化”十条举措全面考虑,对小区(村)封闭管理、重点人群管理服务等作出明确规定。

光明智库:随着返城人员大量流入,复工人员大量进出,目前不少社区实施的封闭式管理面临更大挑战。该如何进行科学调整,从而做到安全、高效两不误?

安徽省政治学会副会长、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铜陵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夏美武:

社区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当前,社区要正确处理好严格管理与服务群众、确保安全与精准高效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是以人为本,防止“见疫不见人”。管理可以封闭,但人心不能封闭。日前北京发布的通告中,“七个严格”严的是程序、要求和服务,“三个强化”强的是保障、意识和责任,其核心用意是防“疫”而不是防人,阻断的是移动传染的病源,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总体上,社区防控的一切手段,都要服从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和生产生活需要。

二是因地制宜,防止“一刀切”。各地小区类型多样,实行封闭式管理的条件和基础并不一致,应做好对需要外出人员、返岗人员的出入管理,因地制宜地安排好代购、快递外卖及货源配送等后勤服务保障。比如,对无物业、无围墙、开放式的小区,对出租屋较多、外籍居民较多的小区,对行动不便、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老人等重点人群,都要摸排清楚,针对性地提供必要服务。

三是依法依规防控,防止治理失序。超常规的疫情防控措施,容易导致执行过度甚至侵犯个人基本权利。为此,既要严格依法实施社区防控措施,加大对危害社区防控行为的执法力度,更要加强疫情防控正当性的制度安排和普法宣传,引导广大社区居民增强法治意识、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

四是实施智慧防控,防止治理低效。要注重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保证防控全覆盖、无死角。比如,应最大限度避免近距离接触、共用体温计等可能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尽量依托微信群、QQ群、智慧社区客户端等社区信息平台,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实时录入体温测量情况等。

五是确保联防联控,防止“孤军作战”。防控工作具有全域性和不确定性,应引入多元主体和更多社会力量融入社会防控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5.看办公场所:“平平安安上班去”的底线如何守牢

记者观察

每部电梯一次只能乘6人,使用机器人自动为地面消毒,设立“无接触取餐柜”,实行AB两班轮岗工作制……正式复工前,在上海兴业太古汇上班的7700多名白领陆续在手机上收到了这样一份“战疫宝典”。

光明智库:公司、工厂、写字楼、格子间……当这些办公场所重新热闹起来,如何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成为一大难题。该如何在细节处下功夫,确保复工复产人员的安全健康?

吉林大学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洋:

工作场所日常防疫无小事,应拿出“绣花精神”,实现精细化设计、精细化管控、精细化运行,以“细节防控”营造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

根据疫情传播的主要途径,“细节防控”首先应着眼于在工作场所拉开人际接触距离,充分利用轮岗工作、分流办公、分离就餐、错峰通勤、限流乘梯等形式,避免人员在相对封闭空间内密集接触。同时,还应着力拉近“心际交往距离”,通过发放口罩、消毒液和药物等防疫用品,组织开展线上防疫宣教活动,征集“工作场所防疫工作反馈意见”等举措,充分调动员工主动参与防控的积极性。此外,必须扼杀病毒存活空间,确保工作场所疫情防治零死角、零隐患。

“细节防控”的重点难点在于工作场所人员管控。用人单位应出台并实施疫情防控日报告、工作人员日常体温监测、健康状况登记、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等制度安排,从区域限制、准入规范、管制措施三个层面,严格落实对复工复产人员的行为管控。当前,一些工作场所充分应用高科技手段,实施智能化消毒清洁、线上会议等举措,在改善操作流程、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减少了劳动者接触传染源的风险。

为确保上述工作落实到位,用人单位应围绕人员管控、环境消毒、防疫科普、物资筹备等方面,以车间、班组或科室等基层工作组织为单位,成立疫情防范工作小组,形成工作场所疫情防控的分工协作网络。

6.看物资: 米袋子、菜篮子, 如何保障生活必需品供给

记者观察

日前,浙江省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定,统筹把握好疫情防控与民生保障、复工复产的关系,不得随意对销售蔬菜、粮油、肉蛋奶等居民生活必需品的连锁门店、便利店一关了之。根据要求,2月10日,省内所有品牌快递企业全面复工。

光明智库:在各项生产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面对供应难、采购难的可能性局面,各城市应该如何做好准备,保障人民有一张安全健康的餐桌?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 白明:

疫情暴发以来的实际情况已经印证:有效防控疫情与保障生活必需品供应并非“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首先,我国农副产品生产供应能力过硬,经得起此次疫情检验。为了增强疫情期间的基本生活物资供应能力,各级政府也采取了多项措施予以保障。2月9日,据商务部对覆盖全国34个中心城市的20家重点超市企业的监测情况看,20家企业共有门店7143个,2月9日的开业比例为92.2%。各超市供货基本平稳,米面油盐等生活必需品供应较为充足。

其次,中国作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电子商务大国,各类电商平台数量充足、品类繁多、服务立体、手段创新,在确保生活必需品实现足量供应方面大有作为。不久前,商务部与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零售、餐饮企业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经营服务防控指南》,外卖平台开展的“无接触服务”模式等受到充分肯定,为百姓安全便利地满足生活所需提供了坚实保障。

随着各地复工复产,城市生活物资供应的压力增大,但复工复产之后,各类生活用品的生产供应能力也大为提高,物流运输得到更大保障。只要严格落实好党和国家相关部署,进一步确保重点地区的物资供应、进一步动员企业开门营业、进一步扩大急需的短缺物资进口、进一步加强市场监测预警等工作,百姓的餐桌一定能够更加丰富,生活物资一定能够更加充裕。(记者 王斯敏、张胜)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