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春节即将到来,急诊科专家提醒广大读者,在享受节日氛围的同时,别忘记守护健康。根据往年经验,春节期间急诊常见以下疾病,希望大家有针对性地预防,健康平安过大年。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医学教研室主任 李湘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王军宇
消化病
少吃肥肉,不喝大酒
春节期间,一日三餐往往都很丰盛,糖果、瓜子等零食也是家家必备,一不小心吃多了,就会积食、消化不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医学教研室主任李湘民教授说,节假日饮食不规律,且进食量增多,高油、高蛋白食物容易摄入过量,导致消化病患者增加。虽然近年来酒精中毒的人数减少了,但过节期间大量饮酒仍是导致胃病高发的原因,酒越浓、酒量越大、饮酒时间越长,对食管、胃黏膜的刺激越大,也易诱发黏膜糜烂或溃疡。如果饮酒者本身就患有胃炎、胃溃疡,更易出现胃出血。节日里,临床以下几种疾病最常见。
胃食管反流:常出现泛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症状。
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亦可发生于食管下段等部位。过年期间,大量摄入咖啡、茶、甜食等都容易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导致消化性溃疡复发。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都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但前者多见于中老年人,表现为“餐后痛”(多于餐后半小时至2小时出现,持续1~2小时),后者多见于青年人,表现为“夜间痛”。
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与胃的位置较近,使得部分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认为自己是胃部不适。典型的胆绞痛往往在进食后,尤其是进食油腻食物后疼痛加剧,位置偏右上腹,有时还伴有右侧肩背部疼痛、恶心呕吐甚至发烧等症状。
应对方法:由于在家无法区分胃病、胰腺炎,还是急性心梗牵涉痛反射到腹部,如出现持续性剧烈腹痛,或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需及时就医。胃食管反流及消化性溃疡者重在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黏膜;若胆囊结石、胆囊炎症状轻微,可口服利胆药,清淡饮食即可。
专家提醒,春节备餐要注意荤素搭配,准备几盘青菜或爽口的凉菜;主食建议选择杂豆、薯类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可促进肠道蠕动;亲友间最好不要劝酒;每餐尽量只吃七分饱。剩的炒菜在食用前一定热透,如放置超过24小时一定要扔;肉类冷冻保存,食用前彻底加热至少10分钟。▲
呼吸病
每天通风,保持湿度
春节期间的低温、干燥天气,特别适合呼吸道病毒、细菌的生长和传播,而年底加班加点的工作导致免疫力下降,既可能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本身存在的呼吸系统疾病加重,也可能诱发普通感冒、流感等。常见的呼吸疾病具体表现如下。
普通感冒:患者多表现为头痛、鼻塞、流涕、轻度发热及全身酸痛。
流感:流感往往起病急,患者多畏寒、高热、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乏力、鼻塞、咽痛、干咳。
急性气管炎:前期和感冒症状类似,但伴有咳嗽和胸骨下疼痛,1~2天后可能有浓痰,偶尔伴有血丝。
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和/或咳嗽,严重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呼吸困难。
上呼吸道梗阻: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紫绀。
应对方法:急性气管炎是由细菌及其他病原菌感染所致的支气管黏膜炎症,重在对症治疗,服用祛痰药物、雾化吸入等方法祛痰,干咳无痰时注意镇咳等;哮喘急性发作期可使用沙丁胺醇迅速缓解症状。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所致,春节聚餐多,多人共处一室尤其要注意通风;儿童和老年人最好提前接种流感疫苗预防;室内温度过高、湿度过低都可能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建议室温控制在22~24摄氏度,湿度在30%~60%;哮喘患者的呼吸道黏膜受冷空气刺激,容易诱发哮喘发作,外出要做好保暖。此外,花生、糖块等易上呼吸道梗阻,婴幼儿及有吞咽障碍的老人食用时家属要留心。▲
心脑血管病
注意保暖,不要熬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王军宇介绍,寒冷的冬天本就是心肌梗死、心绞痛、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而春节前刚好经历大寒节气,是最冷的时候。同时,很多人过节期间熬夜娱乐、情绪波动大,容易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不规律的生活导致一些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忘记服药,进而增加疾病发作风险。王军宇介绍,心脑血管疾病往往发作急猝,及时察觉尤为重要。
心绞痛:冠心病患者最易发生的急症,多在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吸烟过多时发生,发病时心前区呈压迫性或窒息性疼痛,有时会表现为心悸及肩背部疼痛等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疼痛位置与心绞痛相同,但持续时间较长、程度重,并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有濒死感。
脑梗死:突然地出现头晕、说话含糊不清、嘴歪流口水、一侧肢体软弱无力(如拿筷子没劲儿)及突然出现双眼向一侧凝视。
脑出血:常在情绪激动时发病,剧烈头痛,有时伴有呕吐,迅速出现昏迷、偏瘫、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应对方法:如果家中有人突然发病,家属首先要拨打120,同时使病人尽量卧床,保持安静,不要随意搬动病人,也不要过度紧张;如果昏迷且口中尚有呕吐物,一定要清理呕吐物,以防误吸入肺中,如有条件量一下血压。
春节期间要注重膳食均衡,虽然大鱼大肉诱发便秘并非大事,但对于本身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却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因素;亲友往来拜年,尤其是北方,室内外温差大,由寒冷室外进入室内很可能引发心肌缺血,因此患者要注意好自身保暖,避免机体对室内外温差的感知过于明显,如穿件马甲、戴好帽子和手套等。40岁后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年龄,要尤为留心。(本报记者 李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