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上,昔日叱咤拳坛的拳王阿里,因帕金森病的折磨,颤颤巍巍地举起火炬点燃会场圣火。这位不服输的拳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与帕金森病展开了持续的搏斗。2016年,在不懈努力了32年后,拳王终于还是不服输地离去了。
帕金森病发现于1817年,由英国人帕金森(James Parkinson)首先对此进行了详细描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这个疾病几乎无能为力。即使到现在,帕金森尚不能治愈,每年会新增大约10万患者,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7%。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胡小吾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帕金森病可见于从青少年到老年的各个年龄段,但以老年人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
药物治疗缺啥补啥
胡小吾介绍,帕金森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基因遗传、环境问题(如农药、装修污染等)、年龄老化等因素有关。研究发现,帕金森病人大脑中会出现多巴胺神经递质分泌减少。因此,药物治疗一般是“缺什么补什么”,用外源性的药物补充人体多巴胺。然而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正常的多巴胺无法进入大脑。上世纪60年代,左旋多巴胺的发明,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一个关键节点。左旋多巴胺能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可以有效地控制帕金森病症状,至今仍然是帕金森病人治疗的金标准。
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除了最重要的左旋多巴胺,还有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减慢脑内多巴胺分解代谢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抑制血中多巴胺分解的儿茶酚-氧基-甲基转移抑制剂、增加多巴胺分泌的金刚烷胺和拮抗胆碱能的盐酸苯海索等药物。一般来说,帕金森病人在发病早期,药物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人们将其称之为“蜜月期”。这个阶段,正常的工作、生活不受影响。但当用药到达一定阶段后,药物就不再能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经过药物治疗大约3~5年后,过半数的患者会出现异动、开关现象等难以克服的药物并发症,此时就要考虑手术。
脑起搏器属对症治疗
研究发现,帕金森病人在某些大脑区域中就会出现一些特异的、病态的放电振荡,如果在大脑中找到这个特定靶点,置入一个电极,用电信号去调控它,就能让神经细胞恢复正常的放电状态,这就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外科手术方法,叫脑深部电刺激术(DBS),通俗的说法就是脑起搏器治疗。胡小吾介绍,DBS能够通过体外的控制装置,根据疾病变化调整刺激器的参数,对患者大脑发放一定频率的刺激,以此来控制帕金森病症状。
目前世界上能够生产脑起搏器的国家只有美国和中国,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脑起搏器,不仅在临床效果上与美国毫不逊色,同时功能更多,使用更方便,价格与之相比也有明显下降,惠及了国内很多帕金森病患者。
胡小吾说:“一般来说,过了蜜月期的帕金森病病人,就可以考虑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了。”但手术并非是所有帕金森病患者都能进行,具体要经过详细的评估,包括急性左旋多巴冲击试验、认知评估、抑郁焦虑症状评估等。与药物治疗类似,DBS仍然还是一种对症治疗,不能根治本病,病情依然会随着病程进展而加重。不过,和药物可以调整剂量一样,DBS的电刺激信号也是可以从外部调整的。临床随访数据表明,其疗效可达10年以上。目前可充电的国产脑起搏器的电池可使用20年以上。目前针对帕金森病也有一些前沿治疗方法,如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神经营养因子治疗、免疫疗法等,但这些方法都处于实验性的探索阶段,疗效尚且不能明确。
记住两个“别等到”
胡小吾建议,对于帕金森病,应记住两个“别等到”:别等到症状很明显了才去服用药物;别等到药物治疗无效才去做脑起搏器手术。药物和手术共同作用,相辅相成,这样才能延长患者的生活质量。
运动症状是帕金森病的主要症状,其中肢体震颤和动作缓慢是最关键的表现,患者早期常在做刷牙、切菜、削水果等精细动作时感觉不灵活;走路时出现步态笨拙、手臂不会自如摆动;表情变得平淡等。除此以外,老人出现以下4个非运动症状时也要当心:1.嗅觉减退;2.精神症状,如抑郁、焦虑等;3.睡眠障碍,包括睡眠间断和入睡困难,或夜间喊叫说话;4.便秘。
如果怀疑有帕金森病的前兆,患者可通过三个动作来进行自测:1.安静状态下,双手自然放在腿上,是否不自主颤抖,如搓丸样运动;2.拇指和食指快速对指,5秒内是否少于15次;3.用笔写一行字,字是否越写越小。这三个动作有一项为肯定答案的,就怀疑为帕金森病症状,应尽早去医院就诊。
胡小吾最后说,帕金森病虽然无法完全治愈,但只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科学对待,也不可怕。面对帕金森病,患者要乐观生活,可尝试“转移疗法”,也就是转移注意力,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如和朋友一起旅游、散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