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杰:不做医匠 愿做医学高峰攀登者

时间:2019-10-22 01:57      

目前,肿瘤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杀手之一,而包括胃癌、胰腺癌等在内的消化道肿瘤均很常见,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寻找诊疗良策,成为各国医务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湖南省医学会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博士研究生导师彭杰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他领衔的一项“消化道肿瘤标志物治疗平台”研究,将人类对消化道早癌的认知、诊疗向前跨进了一大步。这项成果也获得了2018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发现一例早癌,拯救一个家庭”

下午5点半,正是下班时间,湘雅医院消化内科内镜室里的医务人员通道里,医生往来,护士穿梭,丝毫看不出下班的迹象。

到了约定的采访时间,彭杰还没从内镜手术台上下来。一直推迟到下午近6点钟,从手术室走出的教授,一边摘口罩,一边表达歉意。

原来,彭杰刚刚为一位60多岁的老人做了胃镜下早期肿瘤病变剥离手术。一段时间以来,老人一直出现不规律的上腹疼痛,彭杰通过普通胃镜、EUS(超声内镜)等检查发现,患者胃窦部有一处粘膜层的病变,借助胃镜,彭杰成功为老人行ESD(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完整剥离了胃窦病变部位,再观察两天,老人就可以康复出院了。

“这是一例早期胃癌,如果继续放任下去,很可能就会发展成为中晚期肿瘤,再治疗起来就会非常棘手。”彭杰解释说,这等于是成功筛查、治愈了一例早癌患者。

已经过了下班时间,彭杰仍在病房查看病人病情,为第二天的手术做准备。

采访进行中,彭杰又赶到住院部16楼消化内科病房。当天,病房新入住了一名44岁男性患者,初诊为早癌,第二天,他也将接受剥离手术。

“最近有服用阿司匹林么?”“晚上8点以后不要再吃东西了,早点休息……”尽管是一个常规手术,彭杰不敢有丝毫大意,查完房嘱咐完患者后,他又来到住院部办公室,叮嘱总住院医师和值班医师,密切监控患者血压等指标,确保第二天手术顺利进行。

类似这样的早癌病例的诊治,湘雅医院消化内科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彭杰和其同事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就是筛查出早癌病变,并及时治疗。

在中晚期肿瘤尚无有效根治办法之前,早期发现肿瘤无疑是一种最优的防治策略。在肿瘤没有恶化之前将其彻底剥离,已经不是彭杰追求的唯一目标,如何更早地发现、更准确地筛查出肿瘤分子标志物,也是彭杰及其团队努力的方向。

令人欣喜的是,通过多年临床及科研攻关,彭杰和他的团队逐渐搭建起一个关于早癌筛查诊治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刚获得2018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的“基于消化道肿瘤标志物的靶向治疗技术平台构建及应用研究”,从而将我国对消化道肿瘤的防治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简单来讲,就是通过抽血检测,发现可能预测肿瘤发生的分子靶标,及早检测、早期介入,将肿瘤消灭在萌芽状态。”彭杰坦言,目前我国消化道肿瘤的早期发现率仅仅20%左右,仅相当于日本、韩国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因此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条生命,拯救一个家庭。”

不满足于仅做一个“医匠”

医学无止境,探索不停歇。

除了早癌的诊断与医治,彭杰还在同时进行着多个课题研究。

彭杰和同事们一起在病房。

在主攻的胰腺疾病、炎症性肠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等领域,他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项目等各级课题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国际期刊上发表50余篇论文,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他还荣获了2008年度“湖南省青年岗位能手”、2014年度医院医疗新技术成果奖等荣誉奖励。

2013年,刚刚从美国霍普金斯医院留学归来的彭杰,受到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启发,开始探索利用中药单体治疗胰腺疾病的基础研究,这项课题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目前,正在进入动物实验阶段,进展顺利。

繁重的科研和医疗工作之余,彭杰还肩负着一线教学任务。他招录、培养了湘雅医院消化内科第一个外籍研究生。

“这个学生现在已经学成回国了,成为他们国家的顶尖人才,现在还和我保持联系,过年过节会给我发祝福,遇到难题了也会和我探讨。”彭杰骄傲地说。作为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他更承担起培养消化领域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重任。

科研、教学、门诊、查房、内镜手术……彭杰和很多医务工作者一样,日复一日忙碌着。可不可以让自己节奏缓一缓,歇一歇?

彭杰沉思片刻回答说,如果只做临床,日子完全可以过得很轻松、很惬意, “但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做一名医匠”。

彭杰坦言,除了医院的激励机制,更多的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时鞭笞着自己,不能停歇,“像我们受过高等教育这么多年,更应懂得肩上的使命。”

彭杰说,这种使命,就是湘雅精神的传承。湘雅的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应该是湘雅精神的继承者和传承人,用实际行动,服务好病患,并推动医学的进步,不断攀登医学高峰,做生命的守护者。(记者 张金东 李彩虹)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