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再提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释放什么信号?
在中国的科技创新版图中,遍布全国的数百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这些覆盖几乎所有重点学科领域的科研实体,被称作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主力军”。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的创新水平和科研产出关乎中国这艘巨轮的创新引擎能转得多快。而它们的每一次“大修”,都会在科技界掀起一阵波澜,并受社会关注。
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展社会研发机构。
这是继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之后,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及“重组”。
连续强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组,究竟释放什么信号?对于大国科技创新又意味着什么?
有的“年久失修”,有的甚至有“被摘帽”风险
“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全国政协委员王坤(化名)告诉记者,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其中一些“年久失修”,面临“整改”,有的甚至有“被摘帽”的风险。去年,5所高校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被“黄牌警告”,列入整改类实验室,就曾引发科技界的强烈关注。科技界有关重组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所谓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指国家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具备先进科研装备的重要科技创新基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重点实验室不仅代表它所在机构的水平,更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实力。“如此重要的地位,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重新梳理、调整是非常必要的。”王坤说。
“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国家的基础研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运行基本是良好的。为何要重组?”供职于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全国政协委员李兴(化名)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需要综合科技创新需求、实验室自身发展情况、国家经济情况等因素一起考量。
李兴和身边不少科技界人士还认为,国家在财政投入方面的考量,也是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原因之一。“经费受限,国家重点实验室要维持在一定的数量。但科技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领域,就一定会淘汰一些。”
“研究方向或技术比较落后”“不适应当前发展”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可能会被淘汰。此外,研究方向相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可能需要“合并同类项”。
王坤说:“除了那些被列入整改名单的实验室,有些重点实验室也应该反思:近些年有没有做出重大原创成果?有没有培育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如果没有,就有必要在这次重组契机下进行适当的改革,甚至是大刀阔斧的改革。”
面向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需求,王坤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成果的产出、科技人才的培育,离不开良好的科技体制政策环境。当下,我国面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基础科学短板突出等问题,需要进行包括科技体制改革在内的一系列改革,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期待国家重点实验室“融通”
谈到如何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界人士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定位问题。
李兴认为,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定位应该作出明确区分。国家实验室可以专注攻关重大战略问题,尤其是“卡脖子”技术,“整合所有可以整合的力量”形成“全链条”发展模式;而国家重点实验室关注的领域可以“窄一点”,研究的问题可以“小一点”。
“从国家需求来说,现在的领域布局和体量都出现了一些问题,重组势在必行。”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北电力大学)副主任彭跃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新的形势和要求下,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有的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定位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要瞄准国际前沿的热点问题,也要立足于国家有重大需求、亟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要适应新时代对科技创新的新要求,打破已有的实验室分类体系,建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融通发展的新体系,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在探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问题时,“企业”这个词频频出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建议,要鼓励产学研结合,实现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的一体化部署,形成围绕重大研究任务的实验室联动与合作机制。
“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更加强调生态体系建设,很多成果非一家之力能够完成。”中科曙光是中科院旗下信息科技企业之一,该公司总裁历军深知,开放合作是科技发展、实验室建设的重要路径。他以新基建涉及的科技领域为例,大数据、人工智能、天基互联网等新基建,很有必要和企业发展、区域发展、行业发展结合起来,打造一批具有规模优势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我们这种应用技术研究的实验室,是不是应该整合企业的力量?”李兴认为,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涉及技术的转移转化,这个环节应该具有“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研究要增强,同时在功能上应该延伸,做成果转化,服务社会”。
一位来自中科院的全国政协委员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科研、临床、疾控需要协同配合,这就需要组建生物安全方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甚至是重组相关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 助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今年3月18日,在中科院院机关,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和科技部副部长黄卫一行就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相关工作进行沟通交流。这次交流,一度被科技界视为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改革的具体信号。
这次会见中,黄卫明确提出,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有36年历史,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优异成绩,不过也需要对现有的学科方向布局进行梳理、调整,应在一些重要学科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
他还专门提到:现有单个实验室的人员规模普遍偏小,而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协同创新工作需要在加强。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方面,将结合区域发展、行业发展需要,通过产学研结合等形式,新建一批具有规模优势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事实上,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重组”以来,相关工作已经逐步展开。李兴告诉记者:“科技部在全国作了调研,目前重组的方案还没有公布,大家都很关心,科技界讨论很激烈。”
“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和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连续第二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以及深化科技改革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的决心。”彭跃辉说。
2018年,科技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要“明确各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功能定位、目标任务”,并提出到2025年,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全面建成,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
这份意见还明确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到2020年,总量保持在700个左右。其中,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300个左右,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270个左右,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70个左右。
“这就说明,信号和蓝图都有了,就看接下来如何落实了。”王坤说。
此次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的具体方案,至今还未向社会公布。不过,在白春礼和黄卫的见面会上,白春礼提及了这一重组方案并表示:“该方案紧扣主题、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既提出了重组的思路和办法,又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上有所创新。”
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科技政策研究专家李侠看来,“重组”就是重新给国家重点实验室赋能,盘活科技资源库存,重新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激励机制,使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助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大的知识与人才支撑。
这一关乎大国科技创新引擎的改革究竟如何出拳,我们拭目以待。
(责编:赵竹青、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