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营扎寨无需“另起炉灶”
前不久,第74集团军某旅野外驻训场出现新景观:某营官兵接到转场命令后,迅即携带个人物资、武器装备开赴指定地域,并未将野营帐篷、野战厕所、战备库室等驻训基础设施整理带走;而一天之内,另一个营的官兵赶到此地,借助现有场地随即展开宿营和训练,无需“另起炉灶”。
“今年野外驻训,旅党委决定设立‘驻训村’,加大了训练场地和野营设施的重复利用。”该旅一位分管训练的领导告诉记者,以往,一到野外驻训,官兵最头疼的事之一,就是如何在驻训地域安营扎寨——除了训练场地整修、文化氛围布设外,还得搭建各种配套设施。有时,训练已开展数日,还不停抽调官兵完善这些要素。
说起这个话题,炮兵营战士徐金鑫也有一肚子苦水:有一次野外驻训,营里光抽派骨干勘察合适的场地就耗时近一个星期,而组织官兵搭设野营帐篷、野战厕所等驻训基础设施又耗费数日……前前后后,他们把近半个月时间都耗费在了“安家”上。而最让人郁闷的是:转场后,这一切又得从头再来。
“不少训练时间都虚耗掉了。”采访中,旅作训科参谋徐韬博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新大纲要求,担负全训任务的各兵种专业分队野外驻训时间每年不得少于4个月,加之近年来部队战备拉动越来越频繁,营盘转换渐成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驻训、转场反复“安营扎寨”,无疑占用了一部分训练时间。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今年以来,该旅党委依据相关规定,经过深入研究,决定在多个地域设立相对固定的“驻训村”,并进行配套建设,明确规定,无论驻训还是转场,上一个单位搭建的基础设施予以保留,给下一个单位重复使用。
没承想,当拟订方案摆上党委议战议训会时,顿时冒出一些反对的声音:这样做会不会降低野外驻训的难度、突出陌生地域和野外生存训练会不会变成一纸空谈……为打消官兵心中的疑惑,该旅进一步严格规范“驻训村”的设置和布局,按照“换场不撤场”的原则,设立10余种不同训练环境的“驻训村”,以满足实战化练兵需要。
“转换场地绝不是简单的‘换个场地训练’。”记者踏访该旅数个“驻训村”看到,复杂路况的驾驶训练场硝烟四起、“敌情”不断的战术训练场困境丛生……正在组织训练的某营武装侦察连排长梁有忠深有感触地说:“‘驻训村’训练环境条件构设经常变,难度不断增加,不必担心有‘故地重游’之感。”
据该旅统计显示,“驻训村”设立以来,共承担了10多个单位的驻训以及集训任务,节省了大量训练时间,盘活了训练资源,全旅的训练质效大幅提升。
(责编:陈羽、黄子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