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昂嘹亮的“军号”
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之际,从全国城乡数千块银幕上传来阵阵激昂嘹亮的军号声,这是新摄制的电影《古田军号》正在上映。
1929年12月28日召开的古田会议,是我党我军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毛泽东同志在会议中明确提出了“红军是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这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从古田会议出发,千千万万革命将士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在血与火中经受洗礼,在艰难挫折中愈加奋起,在生死考验中勇往直前,铸就了拖不垮、打不烂、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钢铁雄师。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建设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2014年10月,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古田隆重举行。习主席强调指出:“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强军之魂,铸牢军魂是我军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在党史和军史上留下光辉印记的两次古田会议,值得文艺影视工作者认真庄重地书写和创新艺术地表达。电影《古田军号》就是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找准契合点,在尊重、敬畏历史的前提下,按照艺术创作规律,深入生活体悟,挖掘新鲜素材,既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实准确,又注重现实主义的观照和融入,将古田会议这样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和革命领袖人物用全新的电影艺术呈现,变成深刻的思想融入、精彩的故事情节、感人的艺术形象和现代语境的视听表达,使这部影片产生了震撼人心的独特魅力。
电影《古田军号》题材重大,视角独特,从一个红军小号手池有田的特殊视角来构建故事,又用他孙子的叙事旁白为线索,很好地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血脉传承关系,有机地串联起了古田会议的前后过程,艺术再现了国民革命时期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军号作为贯穿全片的道具,也提供了电影作为视听艺术的重要声音造型元素,使听者振奋、耳目一新。军令下达、军号吹响、部队集结、列队出发、冲锋陷阵、前赴后继、英勇战斗,无不伴随着嘹亮的军号声。
电影《古田军号》一个重要贡献,是在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上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表现了毛泽东、朱德、陈毅之间的矛盾困惑和激烈的思想斗争。在共同的理想信仰之下,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道路究竟怎么走?会有不同的选择,有分歧、有争论都是正常的,这也是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必有的过程。
影片中,毛泽东具有非凡的远见卓识、坚定的信仰、杰出的智慧、文武兼备的领导才能和心系天下的博大情怀。当他被免职、暂时离开军队后,选择来到基层人民群众中去调查研究,去汲取力量和智慧。当他看到乡亲们齐心协力舞动板凳龙的动人场面,不禁感慨“心齐方可成龙”,这也成为全片的点睛之笔。朱德信念坚定、疾恶如仇,果断处置违犯纪律的部下,雷厉风行整顿军队作风。陈毅同志的形象睿智幽默,他坚持真理、顾全大局、维护团结、实事求是,真诚果敢地向中央汇报反映红四军的情况,自觉拥护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积极促成古田会议的如期召开。影片对刘安恭的形象刻画也没有脸谱化。他受共产国际的指派,虽然照搬套用苏联革命的成功经验,用洋办法整治军队,但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也给观众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电影《古田军号》在表现方法上注重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在电影语境上追求创新,用蒙太奇手法在红军小号手的叙述中穿越时空,不同年代的群众舞龙场面也跨越得自然流畅。用板凳舞龙是福建上杭地区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传统民俗和节庆盛典形式,造型独特,气势非凡。在影片结尾处,毛泽东、朱德、陈毅在会场上很自然地坐在一条板凳上的细节,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电影《古田军号》在细节处理上十分巧妙、合情合理。染布的林裁缝为红军赶制新军装,造纸厂老板为毛泽东送宣纸等情节都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尤其是影片的结尾高潮处,古田会议胜利召开后,群众纷纷为红军送来过新年的米面食物,军民共庆新年的欢乐气氛中,换发崭新军装的红军将士列队出征,嘹亮的军号再次激昂吹响。
习主席深刻指出:“坚持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部队,是我军建设的一条基本原则,是能打仗、打胜仗的政治保证。过去我们是这么做的,现在也必须这么做。”新时期我军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着力抓好铸牢军魂的工作。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如果一支军队失去灵魂,一个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电影《古田军号》再次吹响了铸牢军魂的集结号,用影像回望历史、用艺术培根铸魂,让观看该影片的新时代年轻军人和地方青年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和弘扬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广大电影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举精神之旗、铸时代之魂、怀赤子之心、树凌云之志、领风气之先、拍传世之作,真正担负起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历史责任和崇高使命。
图片制作:孙 鑫
(责编: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