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重庆总队船艇支队船艇执行江面巡逻任务。 潘越摄武警重庆总队船艇支队一级警士长徐达明正检修船艇机舱设备。 唐志勇摄
雾气,伴随江风升腾,如轻纱弥漫。静谧清晨,远处岸上时而传来几声清脆的鸡鸣。
“轰隆隆隆”的船艇发动机轰鸣声,像是一首进行曲,宣告长江上的崭新一天来临。检查、启机、调整……整套动作一气呵成,武警重庆总队船艇支队一级警士长徐达明照例早起,径直钻进机舱例行检查。
修了30年的船,老兵早已听惯了机电设备的轰鸣。只是,这一天有些特殊。徐达明久久伫立在主机旁,轻抚温热的机身。
透过明亮的舷窗,两鬓染霜、脸庞上满是岁月沧桑的老兵望向江面:“以前,总觉得这里吵得要命;现在,真有点儿舍不得。”
入伍30年,徐达明完成近千次出航保障任务,从未出现一次失误。他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两获“武警部队士官优秀人才奖”,被武警重庆总队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在战友心里,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他的耳朵就像听诊器、眼睛就像扫描仪。船艇发生故障,他一“把脉”,常能“手到病除”。
梦想的背后是执着。30年前,列兵徐达明还是海军某部一名机电兵。从海军到武警,从大海到大江,一名农村青年成长为军中“兵王”。追梦军旅,许下半生,徐达明与舰船、机舱、机电30年风风雨雨的故事,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怦然的心动……
把自己变成新装备的“活说明书”
“我想当兵,当个好兵。”
“到部队,要听领导话。”
这段朴实的对话,发生在1990年12月江西余干县的一个小村庄里。
萧瑟寒风中,一名双眼炯炯有神的清瘦农家少年,操着一口不算标准的普通话表着决心。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父母反复叮嘱,挥别的泪水沾湿衣袖。
怀揣着对部队的向往,徐达明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一员。
农家孩子能吃苦。进部队后,新兵徐达明训练起来毫不吝惜气力。每天熄灯前,他端起漱口盅手都累得发抖,但他想:“比起在田里锄土来,这不算啥。”
新兵下连,徐达明没想到,他被分到舰队机电部门,成为一名机电兵。
啥是机电兵?他带着疑惑如期报到。上舰后才知道,原来,机电兵就是和舰船机械为伍,干的是装备维护保障的活儿。
当兵,本想操枪弄炮,谁知要上船当修理工!虽然与最初的军旅梦有落差,但徐达明牢牢记住一位领导的话:“岗位有分工,战位无不同,干好了都是优秀的兵。”
“怎么才能当个好兵?”面对舰艇上密集的机电装置和设备,只有中学学历的徐达明着实犯了难。但他不甘落后,立志要在机电岗位上干出一番事业,下定决心要跨越专业知识匮乏这条鸿沟。白天,他跟着班长钻机舱学技术,脏活累活抢着干;晚上,他趴床上打着手电,啃书本、画图纸……
夏天的机舱就像个闷罐子,噪声大,温度高,气味重。徐达明一手拿起图纸,一手紧握扳手,每天在里面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逐渐熟悉舰艇雷达、测深仪等先进设备,掌握了无线电系统的维护维修技术,当上了机电班长,后来还成为部门技术骨干。
在一个又一个枕着波涛的夜晚后,徐达明渐渐习惯和舰艇为伴、与机舱相依。“当个好兵”的初心,他从未改变。
2004年,徐达明因专业技术过硬被抽调补入武警部队,成为驻三峡库区的部队船艇专业技术顶梁柱。这一干,又是16年。
从海军到武警,这些年来,徐达明所在部队的装备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凡有新装备列装,他总是第一个钻进去,仔细琢磨弄个明白,很快就把自己变成新装备的“活说明书”。
“老徐上船排障,基本不用带图纸!各种机械数据就印在他的脑壳里。连零部件的机械调整参数,他也烂熟于心。”船艇支队船艇三大队政治教导员王章旭总是对他信任有加。
不知多少个夜晚,熄灯后徐达明一个人提着工具箱,钻进机舱摸索理论、练习技术。
经过30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徐达明熟练掌握了机修、船体、钳工、焊工等多种技术,精通柴油机、发电机、锚机等装备维修技能,探索总结出船艇故障排除法10余种。他发明的机舱报警系统、阀门锁等技术成果,一年就为支队节省经费30余万元。
不论在哪个岗位都要当好“机脚螺栓”
“你是怎么考虑的?”
“服从组织安排,我愿意。”
这段对话,发生在2004年4月。那时,根据重庆长江三峡库区形势任务需要,亟须精通船艇的专业技术骨干补入武警部队。领导找到徐达明谈话时,他当即表态。
万事开头难。面对不同的任务,如何把工作干好,对徐达明来说是挑战,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刚到重庆不久,徐达明就遇上一次险情。那是一次重大演习,航行编队行至水流湍急处,一艘交通艇突然失去动力,顺着江流向下游方向漂去。
江面上,过往船只来回穿梭,还有跨江桥墩,不论撞上哪一个,后果都不堪设想。
“一定得赶紧解决问题!”徐达明快速登上故障艇,径直钻入底板机舱。
只见徐达明侧耳倾听、蹙眉凝神,黑亮的眸子飞快转动……很快,判明故障原因,是发动机燃油系统油供不足。
不到10分钟,徐达明更换了油路管道,故障得到排除。发动机动力恢复,交通艇化险为夷,演习任务圆满完成。
“像这样的突发情况,老班长不知遇到过多少次!”上士刘路回忆。机械运转时,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是正常现象,即便是类似故障,往往也是由多种不同原因导致,一旦不能准确判定症结,故障就很难及时排除。
记得一次远航训练,一艘等级艇出航在即,却突然无法发动,艇上的几名机电兵一一尝试,均一筹莫展。眼看快到起航时间,大家都急坏了。
“让我来试试!”徐达明两次尝试启动,但就是无法点火。
“会不会是喷油泵电磁阀没有吸合?”随即,徐达明果断拧紧喷油泵的手动螺丝钉。再次启动,发动机正常运转!
“老徐就像是铆在船艇上的机脚螺栓,只要有他在,出航就多一分放心。”谈及老班长,战友们都竖大拇指。
从大海到大江,见证强军新征程
“这个运输炸药的方案,风险很大。”
“大队长,我是最老的兵,我去。”
这段对话,发生在2010年7月。那时,驻地庙坝镇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形成一个近2000万立方米的巨大堰塞湖。堰塞湖水域面积达5平方公里,5000余名群众生命财产危在旦夕。
救援现场联合指挥部决定,尽快对堰塞湖实施爆破。运送炸药,是当时一大难题。如果在运送过程中处理不当,发生颠簸碰撞,将会艇毁人亡。
时间紧迫,徐达明主动请缨任舟艇操作手,担负运输炸药的任务。
堰塞湖没有航道和标识、暗礁密布,航行难度极大,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危险。在一波又一波的大浪和房屋倒塌声中,徐达明谨慎驾驶冲锋舟,一边控制操作杆,一边仔细观察水面漩涡、漂浮物的流向。
几次险象环生,几次有惊无险。经过2个多小时艰难跋涉,炸药终于送达指定爆破点。
一声巨响,险情排除,抢险救援任务圆满完成。徐达明所在部队赢得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高度赞誉。
30年来,参与执行过多少任务,徐达明自己也数不清了。“老徐总是事后才跟我轻描淡写地讲。”妻子查方每次突然在新闻或报纸上看到丈夫的身影,心里总是要惊一下。
“他这么大年纪了,却还跟年轻时一样。怕我担心,他从不跟我多说。”妻子查方有时候想打电话问问徐达明,又怕他分心,影响执行任务,就忍住了。
徐达明的壁柜有个储物匣,里面存放着各式军(警)衔,有“直杠”“单双拐”和层层叠叠的“拐+枪”。挑出任何一副军(警)衔,他都能马上说出是哪年何时佩戴过的。
20世纪90年代,士兵想在部队长期服役,就只能转志愿兵,上限是12年。当兵第10个年头,徐达明也担心过服役期满的出路问题。1999年,士官制度落地推行,给他的从军梦燃起了新希望,也为部队留下了一批优秀的技术尖兵和专业骨干。
“我当年由志愿兵套改为士官,才有机会干到一级警士长。”说到这里,徐达明深情凝视船鸣声声的长江。
从大海到大江,他既是开启强军新征程的见证者,更是改革强军的受益者。
带着希望起锚,揣着满意返航,是一种幸福
“老班长,这家单位条件挺好的,您不考虑一下?”
“不愿意!这兵,我还没当够……”
这个场景,发生在2008年8月。那时,徐达明已是三级警士长。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那年夏天,一艘大型货轮突发故障在重庆万州新田水域锚泊。眼看快到交货期,船主心急如焚。多名地方专家前来“诊断”,都说这艘货轮至少要修半个月。
情急之下,船主向正在江面上巡逻的武警部队寻求帮助。
徐达明那天正好当班。接到求助通报后,他与战友立马赶到抛锚货轮,不顾机舱高温,钻进去就开干。
检查发动机的离合器后,徐达明发现,水压和冷却水温等参数均为正常。由此,他判断是离合器液压泵损坏的缘故。
经过2个小时抢修,更换的新液压泵起了作用,货轮的螺旋桨动起来了!船主大喜。事后,他追到部队,要重金酬谢那位“技艺高超的武警老兵”。徐达明摆摆手,婉言谢绝。
这一颇具传奇色彩的“紧急救援”事件,很快在当地传开。陆续有多家船舶单位和企业打听到消息,试图到部队重金“挖人”。可他们全都吃了闭门羹。
对徐达明来说,部队就是他的家,和战友一道带着希望起锚,揣着满意返航,才是最幸福的事儿。
前段时间,正在武汉休假的老徐接到电话,妻子查方获评武警重庆总队“好军嫂”。总队邀请他们一家人来队参加颁奖典礼。
台上,一束鲜花、一个军礼、一次拥抱……
台下,几番掌声、几多泪水、几度动容……
徐达明携妻子查方站上领奖台,胸前挂满的荣誉奖章在聚光灯下闪闪发亮。
时光荏苒,岁月在青丝间增添白发,却掩藏不住彼此眼底的温情。携手走过二十春秋,徐达明和妻子始终聚少离多。两人从未想到,一家人会有这样的荣耀时刻。
在徐达明家里,珍藏着20多枚奖章、奖牌和近50本荣誉证书。这些荣誉,见证了夫妻二人一路走来相互成就的足迹。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现在膝下一双儿女,夫妻俩每每想起正在“双一流”大学就读的女儿,总是倍感欣慰。
徐达明最难忘的,是女儿在8岁时第一次参加夏令营军训。身穿小军服、头戴军帽的军娃,有了当兵的模样。接连几天军训下来,孩子们吃了不少苦头,可女儿说:“我的爸爸有很多奖章,我也要加油,给爸爸争气。”
“退休后有时间了,我就在家带小儿子。将来他长大要是问,我也给他讲爸爸的故事。”说到这里,老兵嘿嘿一笑。
(责编:陈羽、任佳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