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是世界上唯一一处两位政治家、一对夫妻并建一处的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没有子女,这里,某种意义上是他们的一个家。纪念馆中珍藏着7436件(套)珍贵文物,向人们诉说着两位伟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和他们廉洁自律、公而忘私的家庭风范。
主持人: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是世界上唯一一处两位政治家、一对夫妻并建一处的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没有子女,这里,某种意义上是他们的一个家。纪念馆中珍藏着7436件(套)珍贵文物,向人们诉说着两位伟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和他们廉洁自律、公而忘私的家庭风范。“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先锋》系列,今天请听记者巩胜男采写的《寻找恩来》第三篇,《藏品背后的隐秘往事》。
漫步周邓纪念馆内,我们发现,周恩来和邓颖超留下的生活用品有些已经破旧了:炒菜的锅是掉了把儿的,热饭的提盒是两套拼成一套的,周总理的睡衣是补丁叠补丁的……身为国家领导人,为何生活用品却是这般模样?我们辗转联系上了周恩来总理生前的卫士高振普。
(录音:我是1961年调到周恩来身边做卫士,主要工作是搞安全警卫,另外也管生活……压混)
今年83岁的高振普老人告诉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初,厉行勤俭节约,周总理始终以身作则。1963年底到1964年初,周总理出访了亚、非、欧的14个国家。当时,他仅有的6、7件白衬衣已经穿了9年,颜色发黄,领子起了毛边,袖口也破了。工作人员打算给周总理做两件新衬衣,可总理说什么都不同意。高振普他们只好绞尽脑汁想办法:
(录音:(我们)就到那个服装店给师傅商量,就是把原来领子拆掉,把袖子拆掉,做一个新的接上!换了以后拿回来给总理试穿,总理穿了以后一看,哎,相当好嘛!你们这个办法不错!这样周总理就穿着换了领子和袖子的衬衣,访问的14国。)
在纪念馆,我们发现了一张由邓颖超身边工作人员手写的收条。上面写着“大姐买院内水果”,后面列着烟台梨、雪花梨、柿子等几样水果的斤两和钱数。1949年11月,周恩来和邓颖超搬进北京中南海西花厅。院内有不少果树,工作人员又种了一些蔬菜。可当蔬果成熟时,邓颖超却坚持要花钱买。一开始,高振普和同事们对此也不太理解,但邓大姐用一句话说服了他们:
(录音:邓大姐说一定要付钱,说你们(浇地)用的水不是公家的吗?这句话问住我们了,水是公家的了,她说这个应该交钱,公私分明。)
采访中,一封邓颖超在1954年1月24号写给周恩来侄子周尔均的信引起我们的注意,信的开头称呼很特别——“尔均同志侄”,而此前信件中的称呼都只是“尔均侄”,这是什么缘故呢?
在纪录片《百年恩来》中,我们找到了一段周尔均对这封信的回忆片段:
(录音:我是1953年12月31号入党的,写信报告了伯伯和七妈,不到半个月七妈就给我回了信。她在信中说,知道你已加入共产党至为兴奋,用了这样的词,同时教育我要不断地加强党性锻炼,要密切地联系群众……压混)
(录音:这个骨灰盒是我们馆的镇馆之宝,也是馆藏一级文物……压混)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一个木制的骨灰盒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松枝和仙鹤的浮雕之间,镶嵌着一枚邓颖超的遗像。1992年7月18号,邓颖超的秘书赵炜等人就是捧着这个骨灰盒,将月季花花瓣和骨灰缓缓撒入海河入海口,完成了老人的遗愿。而这个骨灰盒的来历也不同寻常。我们从天津广播的音频资料库里,找到了当年撒放邓颖超骨灰时,秘书赵炜的一段录音:
(录音:今天用的骨灰盒,是周恩来总理去世时用的骨灰盒,她说这样节约,等我死的时候你还用这个骨灰盒来装我的骨灰。我们当时的确是按照她的交待收藏起来,然后我每年立了秋的时候把骨灰盒拿到外头通通风……压混)
1976年1月15号,周总理的四分之一骨灰就撒入了海河,16年后,邓颖超的骨灰也撒入海河与丈夫永远相聚。参与了两次撒放骨灰任务的高振普感慨地说,两位新中国领导人、一对革命夫妻,死后共用一个骨灰盒,并且都将骨灰撒在了天津,这不仅体现了他们简朴节约的一贯家风,更表达了二人对天津的深厚感情:
(录音:你想两个人1925年之前就在天津搞学生运动,建立觉悟社,在那求学。邓大姐15岁当演讲队长,宣传先进思想,也在天津。应该说是他们的革命起点是在天津,所以他们才把天津当成第二故乡。)
我们的寻访即将结束时传来消息,承担撒放邓颖超骨灰任务的“新海门”号船舶作为文物,被捐赠给周邓纪念馆,并将于今年“七一”前夕正式对外展出,向建党百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