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盘山,位于本市北部,这里山势巍峨险峻,丛林遍布。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冀东根据地的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盘山烈士陵园建成,成为三千多名烈士的长眠之地。
2021新春走基层
主持人:盘山,位于本市北部,这里山势巍峨险峻,丛林遍布。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冀东根据地的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盘山烈士陵园建成,成为三千多名烈士的长眠之地。新春走基层记者近日到烈士陵园采访时,偶遇包森副司令员当年房东——赵文德老人,他今年已八十五岁高龄,参与了陵园建设、义务讲解和守墓等工作。来听吴昱滨报道:
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盘山脚下烈士陵园,早已经暂停开放。临近春节,陵园里迎来一位特殊的访客。他带着一把扫帚,一块抹布,步履蹒跚:
(现场音:这都是将军墓,文东武西,田野是地委书记,这是包森墓,我每次都要上这来。。。压混)
陵园两侧的墓区里,安葬了三千多名烈士。85岁的赵文德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这条路,他不知走了多少趟。墓区的最高处,是两座将军墓,左侧安葬的是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走到包森墓前,赵文德先是深深的鞠了三个躬,然后开始打扫地面,擦拭墓碑。
(扫地现场音。。。。压混)
虽然有保洁人员每天打扫墓区,但每到建军节、清明节、春节等节日前后,赵文德都要亲自来祭奠:
(录音:得擦擦,无论如何,他的墓得干干净净的。感情是离不开了,没有人家我活不到今天。)
包森,原名赵宝森,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被任命为冀东军区副司令员。随后,包森率领部队到达盘山,全力开辟盘山抗日根据地。这期间,包森领导的部队行踪不定,有的时候就住在当地百姓家,当时只有六、七岁的赵文德家就曾经是包森落脚的地点,赵文德回忆说:
(录音:他对我特别好,天天来给我拿吃,因为我当时特别小,特别穷,他让特派员周文斌教我文化。他那时候抱着我,跟我说,长大了一定为共产党做事,你要记住这个绝对错不了。后来42年他牺牲的时候,我两三宿没睡着觉。)
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1956年,盘山烈士陵园正式开始修建,包括包森在内205名阵亡先烈安葬在这里。听到这个消息,赵文德想也没想就报名参加陵园建设:
(录音:这江山可来之不易,咱中国牺牲的革命烈士得多少,都是拿命换来的。修建说没有石头,我带头组织人上山背去,都是纪念碑的汉白玉石头。)
随后的几十年,通过不断的查阅和考证相关材料,又有两千多名烈士被重新立碑安葬在这里,园区也逐渐成为天津最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在这期间,赵稳得一直在家务农,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赵文德又一次来到陵园工作,负责烈士墓区的安保工作,成为一名真正的守墓人,他总是主动清扫擦拭墓碑。这时,同事们发现,原来他就是包森副司令员当年的小房东。同时被发现的,还有他极具天赋的讲解才能。
(现场音:培训解说词)
因为年少时的经历,加上多年来对蓟州地方史的研究,赵文德形成了一套不同于其他人的讲解风格。这次他前来扫墓,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讲解员谢梦琪特意赶过来请教。她说:
(录音:我们只是从书上了解一些特别简单的介绍,但是大爷就会给我们描述一些非常详细的战斗过程,这是对我们陵园讲解员的队伍培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赵文德的家就在盘山脚下,但山路蜿蜒,距离烈士陵园有将近十公里的路程。虽然如今已是85岁高龄,但每当有讲解工作需要他时,赵文德都会骑上半小时的自行车专门过来。一年下来,最少的时候也要讲上七八十场,但他从来不觉得辛苦。赵文德说:
(录音:我要对得起革命烈士对我这个培养,那时候家里困难,你吃不上饭,谁管你!人家不给我送饭,都活不到今天。他要是不教我,那时候我根本念不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