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军部队坚决贯彻党中央、习主席决策部署,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发挥优势打造特色,参与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和重要成果。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军部队坚决贯彻党中央、习主席决策部署,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发挥优势打造特色,参与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和重要成果。
在推进脱贫攻坚实践中,坚持把各项工作纳入国家总体规划“大盘子”,始终把握“六个精准”要求,紧盯“精准”二字发力,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派出医疗队深入青藏高原进行包虫病筛查诊治。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供图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攻坚相结合
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抓重点、解难点、把握着力点。
军队在扶贫中,坚持精准配置帮扶力量,选准扶贫主攻方向。本着就地就近、时间可能、能力允许的原则,在完成军事任务的同时,发动官兵广泛参与,积极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同时,聚焦贫困地区定点帮扶,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贫困乡村为主要对象,突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连片特困地区,由军以上机关、省军区系统和武警部队承担主体任务。
对脱贫难度大的深度贫困村,建立挂牌督战机制,逐村拿出硬性措施,组织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地区驻军部队跨区协作,形成攻坚合力。
4年多来,军委国防动员部先后组织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军区系统跨区支援井冈山、大别山、太行山等革命老区50多个帮扶村,武警部队驻发达地区7个总队与驻“三区三州”总队携手帮扶12个深度贫困村,共享先进理念,共用帮扶资源,有力推动了部队帮扶村尽快脱贫。
坚持科学统筹与分类施策相结合
精准扶贫,一定要精准施策,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
军队参与脱贫攻坚,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靶向用力,确保帮到关键、扶到点上。
全军根据《关于军队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明确的10项重点任务,统筹做好目标确定、计划实施、资源投入、质效评估等工作,制定路线图,倒排时间表,分步骤有重点推进落实。
各部队立足贫困村资源禀赋和地域实际,瞄准贫困群众脱贫需求,精准制定帮扶台账,做到一村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个帮扶措施。
对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收入缺少来源的贫困村,重点帮助发展产业,全军共扶持蔬菜大棚、水果基地等种植项目4380个,家禽、家畜等养殖产业2146个,帮建扶贫车间、乡村旅游、光伏发电等项目1825个,帮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对地处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的贫困村,重点帮助援建基础设施,共出动机械车辆8.6万多台次,帮助修建村组道路1.2万余公里,架设通行桥梁460多座,有力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相结合
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部队开展帮扶工作,坚持外部“输血”与内部“造血”相统一,努力做到找准症结把准脉,开对药方拔“穷根”。
在积极帮助贫困村改善水、电、路、气、房等硬件设施的同时,对那些安于现状、脱贫动力不足的,把扶贫先扶志作为突破口,加强思想发动和宣传教育,激发群众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引导他们靠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各部队广泛参与文化惠民工程,援建农家书屋、农民网吧3100多个,修建文化广场2200多个,普遍开展送科技、送文化、送法律下乡进村活动,举行慰问演出3000多场次,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更新思想观念,树立文明新风,积极主动想致富谋发展。
坚持巩固提升与管控风险相结合
脱贫攻坚工作要做实,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军队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一方面抓好既定方案优化、帮扶项目升级,巩固已有脱贫成果;另一方面根据外部环境和帮扶对象自身情况变化,及时调整完善帮扶措施,消除返贫致贫隐患。
普遍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将2509个脱贫不稳定户、4027个边缘易致贫户列为重点扶持对象,提前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确保兜住底线。
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各部队及时为帮扶村送去化肥、种子等农资80余吨,支持春耕备耕和复工复产;通过定向招聘、点对点输送,协调帮助5.37万名贫困群众务工就业;采取定点采购、定向销售等方式,搭建农副产品进军营机制平台,帮助群众解决积压产品260余万吨。
近期,针对进入汛期后部分帮扶村遭受洪灾的情况,帮助群众加快抢修受损房屋、道路、水利设施等,开展农作物抢收补种,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人民军队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以实际行动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的重要体现。全军部队将坚定不移把参与脱贫攻坚作为听党指挥、践行忠诚的实际行动,全力以赴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详见:《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谱写人民军队爱民为民的时代新篇》
原标题:军队参与脱贫攻坚怎样贯彻精准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