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天,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组织跨昼夜飞行训练。车猛涛 摄
这一仗出乎意料——
“即刻对某目标实施突击……”新春时节,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员田鑫和战友刚刚完成既定训练课目准备返航,突然接到地面指挥所命令。
此刻在空中集结的,还有兄弟部队的援兵。数架战鹰呼啸着直扑目标。然而,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敌方”拦截战机也紧急起飞,在地导和雷达等要素支撑下,空地协同织就了一张空防体系网,似乎无机可乘。
“准备突防!”虽是临时组队,却早有默契。随着田鑫发出指令,刹那间,进攻机群队形突变,来自兄弟部队的两架战机上升高度,脱离编队;田鑫和队友的战机迅速下降高度,向北迂回。
就在对手目光被兄弟部队牢牢吸引之时,已下降到低空位置的田鑫,指挥僚机拉开距离,向着山谷飞去。两侧山峦雪峰绵延不绝,在山谷有限的空间里,田鑫集中精力娴熟操控,战机依着山峦左右“游动”。借助山体地形掩护,几分钟后,他们飞临目标附近。
“这是我们探索的某体系战法。”塔台指挥员王健指着态势显示屏上跃动的红蓝轨迹告诉记者。
“如今我们常态化组织多兵种、多机型参加的体系训练,风雪严寒中,飞行员越来越懂得如何融入体系、利用体系完成任务。”王健说。
在年轻飞行员里,田鑫的个人技术一流,上高原、飞远海,多次圆满完成大项任务。谈及体系训练新模式,他说,过去飞行员总有个“王牌情结”,认为只要把个人飞行技术练到极致,就能“千里走单骑”。然而真正到体系对体系的对抗中,许多“个性绝招”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一次演练,在突击“敌方”雷达阵地时,他们认真研究雷达性能,采取降低高度、释放干扰等手段,本以为吃定了对手,谁知功亏一篑……复盘总结时才发现,对方雷达与地导携手组网,多种搜索模式混合使用,充分发挥体系集成的优势,作战效能今非昔比。
这让飞行员们第一次有了力不从心的感觉。举一反三,他们感到,如果能常态化组织这样的体系训练,攻防双方互相验证战术战法和装备性能参数,将使训练效益实现最大化。
“得益于新体制,我们常态化组织体系训练的想法有了实现途径。”旅领导介绍说,在上级统一规划下,该旅与兄弟单位一拍即合,决定共同搭台唱戏。新年度开训,驻地某雷达旅由副旅长带队专程赶来,共同协商体系训练的有关事宜。
训练结束后的飞行讲评会上,对攻击效果进行初步评估,结果为攻击有效。像类似的体系训练,这个冬季以来,在这个机场已上演了多次,有异型机空空对抗,有互为对手的空地对抗,还有空军航空兵、陆军航空兵的空域协同训练。
“初次参加体系训练就给我敲响了警钟!”飞行员李福涛说,那次对抗,他驾机升空不久,强电磁干扰就席卷而来,虽然自己也使用了电子对抗手段,但由于不善用体系战法,最终还是败下阵来。
“要想在空战中大有作为,就要学会融入体系、依托体系,在体系中发挥出最大作用。”如今,李福涛把更多心思放在了如何借助体系之力来达成作战目标上。
最后一个训练架次结束已到深夜,大家都有些疲劳,但飞行总结一开始,精神头就又来了。
“与掩护战机编队飞行还不够熟练”“在多机协同上还需要进一步细化”飞行大队、机务大队、场站各保障单元逐一查找问题、总结经验,力争提高训练效益,飞一次进一步。
机场上寒风凛冽,远处城市的灯火如点点繁星,平安而静谧。
(责编:陈羽、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