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从豆瓣“抠组”的 70 万“抠族”手里,抠出钱来

时间:2021-05-12 15:40      

“如何只用九块钱生活一周?”

“一天只吃一顿饭,一顿只花一块二。”

“深夜在便利店里,蹲一份三折便当。”

......

在豆瓣的“抠门女性联合会”以及“抠门男性联合会”的小组(即“抠组”)里,可以经常看到大量类似的省钱攻略。可以说,组内近七十万“抠族”分享的省钱方式中,没有最省、只有更省。

在“抠组”的简介里,赫然写着这么一段文字:抠(门)是因为穷,穷所以才抠。甚至有豆瓣网友调侃说,没有加入“抠组”的人,不能算真正的穷人、真正的抠门。

大家通过共同的兴趣 —— 省钱、薅羊毛,齐聚豆瓣“抠组”互相分享各自的抠门心得和绝招,追求“极俭”人生。不过,这七十万追求节俭生活的“抠族”也成了部分具备“商业头脑”的人士,正在收割的对象。

从“抠组”里的“抠族”身上“抠出钱来”,难度大不大?

省钱秘籍背后的“套中套”

基于兴趣的社交关系,信任感通常都是比较强的。

起码,早在加入豆瓣“抠组”之前,上班族“珊珊”就是这样认为的。作为一名在深圳南山某科技企业工作、税后月薪过万的平面设计师,珊珊怎么看都不应该和“抠门”一词扯上关系。

“但我今年也三十一岁啦,不能再过月光的生活了,所以打算攒点积蓄留着应急。”她告诉懂懂笔记:一次偶然的机会自己在豆瓣上看到“抠组”组员所分享的省钱秘籍,为了“学习”如何过上“极俭”的生活,她加入了小组并成为了一名“抠族”。

由于“抠组”里的成员普遍都有“省钱”的爱好,彼此信任感也都比较高,很快珊珊便在日常交流中,和另几位“抠族”结成了好友,“其中有一位组员,几乎每天都会分享性价比高的商品链接。”

对于“抠族”而言,节俭的理念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每日饮食之外,购买临期、折扣、性价比高的商品自然也是省钱最佳方式之一,而这位组员分享的链接,商品价格往往也比一般网店里更为便宜,珊珊看到后也大多会去下单、购买。

“其实一开始我也留了心眼,下单前对比了其它网店的售价,她的价格的确最低。”珊珊表示,部分链接甚至还能“薅”到全网折扣最高的优惠券,在购买了几次商品之后,她便更加相信这位“抠族”省钱的实力了。

此后见对方分享优惠商品的链接,若刚好自己有需要,珊珊通常也不再做价格横向比对,都是直接下单购买。直到有一天,另一位“抠族”告诉她,这些链接可能“有问题”后她才警觉。

“我对比了下她最近发的商品价格,已经不同于最早发的全网最低价,或者是最大折扣了。”珊珊指出,甚至有“抠族”仔细研究了对方分享的商品链接后发现,很可能为电商推广链接。换言之,只要有网友通过该链接下单付款,分享者即可获得佣金。

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抠族”反映,部分“同道中人”所分享的省钱商品链接,也并非出自主流的电商平台,尽管价格低,但购买到的商品往往都是“李鬼”山寨货,甚至是三无产品。大家感觉“抠组”俨然成了一部分不良商家推销不良商品的平台了。

珊珊还发现,有部分所谓“抠族”分享的低价链接,还有收集用户手机信息之嫌。在其分享的非主流电商平台的链接下单购买几次商品后,她经常能够收到骚扰短信,推销电话。

或许,即便是再抠门的“抠族”,不良商家、别有用心的人也能变着法子从其身上“抠出钱来”,压榨剩余价值。部分“抠族”为了省钱,最终却帮着商家赚了佣金,成了推销骚扰的对象,可谓得不偿失。

但这并非是最过分的,更有甚者在豆瓣“抠组”里吹捧“节流”并非最佳出路,“开源”才是终极目标。利用一些“抠族”急于“开源”的心理,大肆收割剩余价值。

的确,能够“开源”谁还会去“节流”呢?

谁在割“抠族”的韭菜?

在现实生活中“节流”简单,但“开源”不易。

不过在豆瓣“抠组”里,经常能见到励志的“开源”案例,就像“成功学”一般吸引着七十万“抠族”的关注:每天只要兼职一小时,每月就能攒下三、五千;简单转一转链接,每天都能收入一、两百元;做美食点评任务,还有免费餐…….

甚至有部分自称“开源”成功的“抠族”,私底下建立起了好友群,在线收徒、授课并传授“开源”的方法。但仔细想一下,即便基于兴趣爱好的社交关系,谁又会真的将赚钱方法无偿传授给他人呢?

“要么是小商家,要么是业务员,这些人都开始在‘抠组’里以传授赚外快经验为由,发展新的业务。”加入小组一个月之后,网友“芋头”也开始明白了以上道理,她告诉懂懂笔记,为了做兼职赚外快,自己曾加入了一位所谓“抠族”建立的微信群。

一开始,对方只是在群里分享、炫耀自己的兼职所得,后面开始邀请群内的群友加入其所推荐的某美妆微商品牌,希望大家成为下线、兼职赚钱,机灵的芋头此时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所谓的“抠族”只是一介微商。

“但更气人的是,真的有让攒钱念头冲昏头脑的网友,加入了团队成了下线。”也有“抠族”网友透露:有的创业团队、小微企业,在“抠组”里以招兼职为名发展、招募廉价劳动力,为其转发广告做宣传。这里面的原本承诺的佣金,通常也会以达不到目标为由,拖延甚至不予支付。

这无疑是在利用“抠族”急于“赚外快”的想法,成就了了自己“免费”的流量。即便网友发现问题,通常也因为维权过程繁琐而放弃,仅仅只是发帖告诫他人。

如果说,帮企业“免费”宣传后“抠族”所损失的仅仅是自己的精力,那么有的商家,则是会想尽一切办法让“抠族”在赚到外快前先掏腰包。

据芋头透露称,有一部分“开源”课程,其实是要先收费的。“例如当一名自称兼职写手、短视频博主的网友,说要教大家发展副业,他们很可能就是一帮卖课党。”

类似的“开源”课程,其收费介乎几十至上百元之间,即便是教人如何“薅”优惠券,转手在“闲鱼”出售,收费也要四五十元。

芋头坦言:在豆瓣“抠组”里,几乎经常可以见到在其它平台上难得一见、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的所谓“课程”,为了实现所谓赚外快目标而先掏上一笔学费的“抠族”,可谓比比皆是。

一些商家、别有用心的人在组内“贩卖”生活、工作“焦虑”,的确会引发“抠族”共鸣,让大家产生一种对于前景的不安感,并从中牟利。至于一心追求“开源”目标的“抠族”们,大多数最终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网络社交有没有“净土”?

根据易观所发布的《2020 年 11 月移动 App 排行榜》显示,豆瓣 App 的月活人数仅有 611.1 万,在所有的移动 App 当中排名 361 位。

而根据网易数读所发布的《在豆瓣,哪些小组的人比较活跃》报告中,被称之为“抠组”之一的“抠门女性联合会”,平均日活仅 124.61 人,而豆瓣热度最高的,“我爱化妆品”小组平均日活也只有区区的 4000 人左右。

不过,对于部分豆瓣资深网友而言,这种“小众”的定位,恰恰也曾是豆瓣的魅力所在。加入豆瓣已经近十年的资深网友“木鱼”告诉懂懂笔记,相比于其它的网络社交平台,定位“小众”的豆瓣原本是一片“净土”。

“商业化不及其它社交 App 那么明显,而且基于兴趣小组社交,去中心化也很明显。”十年间加入过大量社交平台的“木鱼”感叹道,迫于现实,目前很多社交产品都商业化严重,导致其社交体验差,用户也都纷纷逃离。

在他和朋友的眼里,豆瓣商业化道路一直显得小心翼翼,相比知乎等平台可谓十年如一日,鲜有变化。

和身边许多网友一样,如今的木鱼仍坚守在豆瓣,时不时逛一逛自己喜欢的、关注的兴趣小组。也正因为豆瓣面向“小众”且商业化进程缓慢而保守,在大量资深豆瓣网友眼里,用户之间的信任度相对比较强,用户的“逼格”也比较高。

然而,木鱼同时也强调,尽管豆瓣商业化并不明显,但近两年还是有大批商家、水军涌入了平台,搞浑了一池净水。

“鱼龙混杂的结果是用户体验越来越差,许多资深用户现在也都渐渐流失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豆瓣拥有六十万兴趣小组,但在木鱼看来,有很多小组建立、运营的“动机”并不单纯。

一些人成为小组组长的目的,要么为了流量,要么为了商业变现。以职场为话题的小组,背后可能是卖课的机构;以美食为主题的小组,最终或许是兜售临期商品;以购物为兴趣的小组,有些却挤满了潮鞋的炒家。

“以前小组设置暗号,是为了防水军,现在小组设置暗号,是为了防商家同行。”木鱼坦言,即便是明星的话题小组,组长以及运营、管理者也再不是“为爱发电”了。他更相信,即使豆瓣的商业化缓慢,大肆涌入的商家很快也会让豆瓣变得乌烟瘴气。

显然,逐利的商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拥有流量的平台,哪怕是“小众”的“净土”也是如此。同时,这也导致网络社交关系的信任度越来越低,甚至陷入无尽的恶性循环。如今的社交关系,或许只可交流、不可交心,更重要的是不可“交钱”。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