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各大直播带货网红都开始盘点自己过去一年的战绩。不过,如果真要给全球范围内的带货达人排个名次,埃隆 · 马斯克可能真要名列冠首。
呼吁使用 Signal,导致另一家同名上市公司股价暴涨 430%;提示新款 Model S Plaid 能玩《赛博朋克 2077》和《巫师 3》,引发 CDPR 股价迎来上涨;在推特上点评了一下被称为 “空气币鼻祖”的狗狗币,后者一周之内涨幅超过 500%,盘中最高涨幅达 1000%……
在这一系列 “带货”举动中,语音聊天软件 Clubhouse 可能是最成功的那个:一场语音直播让其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估值超过 10 亿美金,一个邀请码被黄牛炒到 150 美元。
有趣的是,Clubhouse 的火爆还带动了其他 “声音概念股”的上涨,国内音频概念第一股荔枝在上周连续 4 个交易日股价持续暴涨,至周五收盘价为 11.40 美元,一周内累涨超 240%。就连在港股上市的直播应用映客也遭遇股价暴涨,最高曾一度突破 3 港元,创下了 2018 年 9 月以来的最高纪录。
从股价表现上来看,Clubhouse 的火爆确实给荔枝、映客等音视频概念股带来了意外的收获,但对于这些一直徘徊在舆论主流之外,几乎很少被业界关注的 “传统音视频应用”而言,以这种形式回归大众视野并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Clubhouse 的火爆或许也很难带给它们想要的春天。
Clubhouse 的价值是什么Clubhouse 火爆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这是两周以来几乎整个科技圈都在讨论的事情。
从产品功能上来看,它并没有太多所谓的 “新东西”。即时语音聊天室,李学凌和他的 YY 在 13 年前就已经做过,从功能性上来看它或许就是一个简化版的 YY 或者网络语音聊天室。但也正是这种简化,让其拥有了令人意外的吸引力。
每一个产品经理都明白的一个道理,就是把产品做简单远比做复杂要困难得多。张小龙曾经无数次表达过 “用完即走”的理念,但如何在产品功能大幅简化的前提下又能留住用户?我们看到即便强如微信,近几年也开始不断增加内容试图给用户更多选择。
从功能性层面来看,想要复制一个 Clubhouse 并不是什么难事儿,扎克伯格之前已经尝试过好几次了(他的抄袭大法似乎一直就没有灵验过)。
这款应用最大的成功,在于产品推出的最初起步阶段就能获得相当规模的名人效应,以及获得了高质量的知识分享内容,并以此帮助自身把初期快速积累的雪球不断扩大。
这需要应用的现有功能以及整个生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而内容和生态的多样性正是现阶段 Clubhouse 最大的优势。
从马斯克到扎克伯格,科技圈、娱乐圈的各个领域的大佬,各圈层大 V 们都在这股浪潮下进入 Clubhouse 展开了自己的讨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圈层的用户汇聚一堂,带来了丰富的内容生态。
同时,它目前邀请制的进驻要求,也给围观的吃瓜群众带来了非常高的进入门槛,这就像早期的知乎或者 B 站。最早期的知乎同样是邀请制,而 B 站则是靠巨硬核的二次元问卷抬高门槛,当年的知乎邀请码曾在淘宝卖到 100 元以上的价格,B 站帮忙答题也能卖个几十元。
所以,我们看到早期知乎和 B 站都是极其小众但用户极高质量的存在。当年知乎最大的卖点就是某某领域大佬亲自下场提问或者回答问题,比如雷军的回答、马化腾的提问等等。还有很多人可能已经不记得了,当年 YY888 频道的所有人正是雷军本尊。
如今的 Clubhouse 同样如此,科技圈大佬马斯克、扎克伯格,脱口秀主持人欧普拉,喜剧泰斗凯文 · 哈特,音乐圈的 21 savage 甚至日本 AV 圈的某某知名 “老师”,这些自带高流量的人物如果放到其他应用上做一个类似的语音直播,那个平台恐怕好几天前就会开始发布各种海报预热了。想象一下马老师或者蔡徐坤出现在荔枝或者喜马拉雅的语音直播间会是什么状态?估计程序员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如何扩容服务器。
任何社区、平台的吸引力根基都出自于所能提供的内容,这个内容既包括社区用户的自我创造也包括名人大 V 的引流,而现阶段 Clubhouse 优秀的使用体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马斯克等名人坐镇,同时邀请制的高门槛也提高了整个社区用户的平均质量。
但是,就像知乎在 2013 年开放用户注册之后,“知乎药丸”几乎成为日常话题一样——作为一个社区,Clubhouse 不可能永远保持这样的高门槛。斯克这样的大 V 也不可能永远没事就在这里开个房间和其他人谈天说地,迟早有一天平台因为资本的推动会开放注册接纳普罗大众。
任何互联网产品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用户基数越多其生态质量就越接近于互联网的平均水平。雷军的账号偶尔依然会在知乎上发言,但那已经和微博一样只是单纯由团队运作的宣传内容罢了。Clubhouse 届时又将如何?
荔枝、映客们的幸运与尴尬资本市场永远是听风就是雨,投机也永远不会停止。因此作为吃到 Clubhouse 红利的音视频类概念股 “荔枝映客们”,能否借助这波市场浪潮让自己重返聚光灯下,也成了外界关注的重点。
荔枝去年 10 月在美国上线了一款语音社交产品 Tiya,与目前 Clubhouse 邀请制之下所建立的精英社区不同,开放注册的 Tiya 则是面向年轻大众群体。虽然其在海外市场获得了一定成绩,但就目前来看它依然没能带来太多实质性的回报。
当然,作为一款全新的社交产品,投资人并不指望 Tiya 的出现能在短时间内为公司带来真金白银的利润。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创新产品,最大的价值是在前期推广时获得用户基数的快速增长,在给投资人带来足够信心的同时,支撑上市公司股价的上涨。
不过从过去一年来荔枝的股价走势来看,从上市之后股价就在不断下滑。去年初上市时的发行价为 11 美元,到今年被 Clubhouse 带火之前,其股价长期是在 3 美元上下徘徊。这也就表明,包括 Tiya 推出在内的一系列动作并没有让荔枝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至于荔枝这次股价被 Clubhouse 带涨后能坚持多久,不久之后的股市应该会给出答案。
港股上市的直播平台映客同样如此,从收购社交应用积目到上线相亲交友应用香橼,映客一直在不断扩大自己的产品阵容。这是个不断试错的过程,需要一些时间和过程,只是从公司目前的股价以及营收、利润等硬性指标来看,它或许还没踩中正确的落脚点。
如今,Clubhouse 一夜爆红并成为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的独角兽,而映客和荔枝在蹭了一波 Clubhouse 红利且股价暴涨之后,两家公司的市值加在一起也刚刚突破 10 亿美元大关。一个诞生至今不足 9 个月的 Clubhouse,对于这两家音视频概念股而言既是幸运也是尴尬。
当然,爆红的 Clubhouse 未来也充满了无数的不确定性,其定位是否要继续坚持小众化、精英化?如果开放注册拥抱大众之后,又如何保证自己内容的高质量和用户体验?这些都是问题,但也不是要命的问题。而荔枝和映客等音视频概念股似乎并不存在这些难题,因为它们从本质上来看和 Clubhouse 压根就不是一个类型的存在。
在互联网领域,很多行业的发展以及产品都是技术驱动的,只有社区似乎是一个特例。技术固然能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但在技术驱动之前社区更是以内容驱动的,而这恰恰也是荔枝、映客们的欠缺之处。
对此,一位资深互联网产品经理对懂懂笔记表示:“荔枝和映客这类公司的主力产品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成熟且复杂,现在不可能轻易地在上面做减法了。而如果做一个功能性与 Clubhouse 相似的产品,就会进入那个‘打败微信的绝不可能是下一个微信’的怪圈。”
Clubhouse 可能会像 Signal 那样不考虑盈利,甚至未来也不去考虑太多的商业化,永远保持高门槛、高质量,做一个安静的小而美。但作为上市公司的荔枝和映客无法这样做,它们要对自己的股东负责、要对自己下一份财报负责,商业化是它们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内容社区走向衰落都是因为解决不好这三个问题:商业化、社区氛围退化、头部用户无法盈利。
从过去一系列类似产品的发展来看,这三点似乎天生就是不相容的,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成天在说 “知乎药丸”、“B 站没内味”了。再看看 “微博口嗨慈善大师”孙宇晨投资的 TWO(号称中文版 clubhouse),探探、积目都要 “直呼内行”。
结束语Clubhouse 爆红之后,荔枝、映客们不仅在股价上蹭了一波热度,荔枝方面还不断对外发声试图将自己和 Clubhouse 拉得更近。其实从时间线上来看,荔枝 Tiya 推出时 Clubhouse 依然默默无闻,而且只在 iOS 平台上扮着小而美的角色。
相比 Clubhouse 的创始团队,荔枝无疑拥有更多的资源,即便 Clubhouse 背后的投资方安德森 · 霍洛维茨基金,与荔枝的投资方经纬中国、晨兴资本、小米、顺为、兰馨亚洲等相比也有所不及。但是为何 Tiya 出现于 Clubhouse 爆红之前却没有给荔枝带来一丝波澜?这背后的原因恐怕不止是少了个马斯克的 “带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