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在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驴充充充电技术有限公司,工人在检测即将出厂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桩。
王 潍摄(人民视觉)
2020年12月18日至20日,第十三届南京国际智慧城市、物联网、大数据博览会在南京国展中心举行。本届南京智博会分为智慧城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智慧零售、智慧工地、智慧停车等主题展区,集中展示产业行业相关技术创新与成果,聚焦智能化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吸引了300多家知名企业参会参展。图为博览会开幕式现场。
王路宪摄(人民视觉)
近日,日本《富士产经商报》刊发《智慧城市飞速发展》一文称,中国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使用了许多数字技术和服务。如中国通过“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利用大数据进行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监测和集体感染事件的调查工作。人们对这些科技成果寄予厚望,希望看到它们在疫情后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普及。
英国科技媒体“计算机世界”引述世界经济学家威尔·卡文迪的观点称,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就。在日渐激烈的智慧城市建设竞赛中,英国需要多多学习中国,尤其是在吸引投资、智能通信技术和数据管理方面。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推动了中国智慧城市相关科研工作的发展。比如,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开发的“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大数据平台”,将抗疫工作和社会生产相结合,实现智慧高效的复工复产;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了智慧配送解决方案“AI抗疫—美团无人配送整体解决方案”等。
2020年,有关智慧城市的科研成果和突破性创新得到了高效转化,被应用于现代化城市建设之中。比如,北京建设了一个智慧城管物联网平台,形成了一个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和监察“五位一体”的智慧城管结构,显著提升了城市运营管理效率;深圳开发的统一政务服务平台“i深圳”大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便利程度,超过50类电子证照可以通过该平台实现线上办理。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得以走上快车道,基于多种因素。
从内部因素来看,首先,伴随着“新基建”战略的推行,智慧城市所需要的5G相关通讯设施、大数据中心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和质量都得到明显提升,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客观基础;其次,近5年来,智慧城市包含的几大应用场景以及涵盖的多个尖端科技都实现巨大突破。在5G、人工智能等领域,中国的科研水平已在全球处于前列。对于相应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国国内也已建立较为通畅的渠道,这是智慧城市得以发展的重要支撑;第三,新经济业态的发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进程等都给社会的生产端和需求端带来巨大改变,对城市治理提出更高要求,这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从外部因素来看,疫情的短期冲击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一系列传统社会服务受阻,原有社会生产秩序遭到破坏。同时,城市管理除了要解决这些问题之外,还需要兼顾疫情防控要求,这成为智慧城市快速发展的催化剂。国家对于智慧城市发展所实行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也推动智慧城市发展取得诸多成果。
基于已有发展基础,展望未来,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前景可期。目前,中国已经基本形成基于智慧城市的庞大产业链,从底层的原材料供给,到中间的产品生产、设施建设,再到上层的科技研发、智慧系统构建,不仅规模可观,而且产业链整体的韧性和创新能力都很强,这将成为推动中国智慧城市进一步发展的核心动力。
智慧城市发展已然成为一个国际趋势。中国在智慧城市发展方面整体处于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的阶段,在具体领域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各有所长。在这一国际性浪潮中,我们更应与其他国家积极展开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比如,美国在新能源汽车、无人智能驾驶、车路协同网络等方面具有发展优势,中国可以在智慧交通、车联网等领域与其展开广泛合作。此外,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人。英法两国在建设智慧居民线上社区、鼓励市民参与共建智慧城市方面有着较大优势,中国可以与其展开深入合作,探索让居民为智慧城市规划建言献策的有效方式。
(本报记者 严 瑜采访整理)
(责编:孙红丽、初梓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