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1600万粉丝的“追星”热情
近日,抖音上出现一账号“袁隆平中华拓荒人”,显示以袁隆平身份认证,短时间内吸引粉丝突破1600万。虽然袁隆平本人称不知情,抖音却表示获得授权。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目前该抖音账号已注销。知情人透露,袁隆平在互联网平台未开设任何私人账号。
袁隆平在新媒体上的“被首秀”颇有戏剧性。且不说这件事是否如有关报道所言,背后存在一些误会,单看袁隆平这个名字巨大的“吸粉”能力,人们就能切实感受到,他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重、影响力之大。
有人说,袁隆平自觉远离新媒体平台,体现了一名杰出科学家的严格自律和治学境界。诚然,从事科学研究通常都需要坐冷板凳,没有必要经常在公众面前“抛头露面”。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家都要远离社会和媒体。尤其是袁隆平这样的“明星科学家”,在专业身份之外,人们也乐于将他视为“公众人物”,期待他能在专业领域之外偶尔露个面、发点声,比如为青少年做点科普工作,给科技工作者打打气、加加油等。哪怕袁老啥都不说,由助手偶尔拍几段他在田间做研究的视频发到网上,想来也是既“有意思”也“有意义”的。
其实,从事科学研究与承担社会角色并不必然冲突。爱因斯坦曾写下众多与专业研究关系不是太大的文章、信件、讲稿,借此坦露他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如今,皇皇三卷《爱因斯坦文集》,已成为许多专业、非专业人士的常读书。在科研的同时,李四光也面向大众写了不少有学术性、趣味性、可读性的论著、随笔小品、谈艺录等,《穿过地平线》就是这样一部深受家长和孩子喜爱的文集。“用火点燃火,用光照亮光。”只要时间、精力许可,科学家适当做些科普工作、参与社会活动,一定会为社会所欢迎。尤其是在互联网传播时代,借助于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播火”的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
荣誉满身的袁隆平院士已年过九十,至今还忙碌在科研一线,他的卓越成就和探索精神十分令人敬佩。开不开新媒体账号,归根到底还需尊重袁老意愿、结合本人实际。但人们还是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科技工作者主动“破圈”,积极与公众互动。读懂众多粉丝的“追星热情”,处理好“科学与大众”的关系,让科学走近百姓、走进生活,这是时代对科技工作者提出的最新课题,也是公众对他们的殷切期待。
(责编:宋心蕊、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