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致命伤:旷视、依图们注定不会成为新一代 BAT、TMD

时间:2020-12-05 11:26      

北京时间 12 月 1 日消息,10 年后,当前大名鼎鼎的中国人工智能独角兽们,就会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虽然未来人工智能革命的诸多领域都面临不确定性,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没有一家人工智能公司能成为家喻户晓的科技巨头。

▲依图等中国人工智能独角兽不会成为媲美 BAT、TMD 的科技巨头

虽然 2000 年代的互联网时代和 2010 年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造就了中国当前的科技巨头,例如被称作 BAT 的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以及被称作 TMD 的头条系、美团和滴滴出行,不过,即使过度热情的投资者培育出十多家总价值达到数百亿美元的人工智能独角兽,人工智能时代却无法造就可以与 BAT 或 TMD 媲美的科技巨头。

《日经亚洲评论》在一篇报道中指出,阻碍中国人工智能独角兽成为新一代 BAT、TMD 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客户可以自行开发人工智能技术,以及面向企业和政府而非面向消费者。

最为重要的是,随着这些估值高高在上的人工智能独角兽 “跑步”上市,它们的致命缺陷也暴露无遗:它们没有——可能永远也不会有可持续的长期商业模式。包括旷视科技、依图、寒武纪和云知声在内的人工智能独角兽,都在招股书中披露了高达数十亿元的亏损。

以旷视科技为例,2016 年 - 2019 年上半年,亏损分别为 3.43 亿元、7.59 亿元、33.51 亿元、52 亿元。当中仅 2019 年上半年的净亏损就达到 52 亿元,与 2018 年上半年的 7.29 亿元相比,同比扩大 613.3%。

虽然人工智能企业必须在研究方面投入重金,而且仍然处于创收的早期阶段,但巨额亏损是不可持续的。更令人担忧的是,它们都严重依赖政府合同或少数几家大客户。

对于中国的人工智能独角兽来说,另一个核心困境是:它们的大企业客户会外包这类关键业务功能吗?大型银行会在关键任务项目中将最敏感的数据 “交给”外部人工智能企业吗?一家大型零售商,会为了它们自己也可以开发的算法,而与外部人工智能企业分享它们独有的数据吗?

从 FAANG 到 BAT 和 TMD,这些科技巨头都设有规模庞大的人工智能部门,尤其是 Facebook、谷歌和百度,已经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业务的方方面面,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表现不比这些独角兽差,不大可能采用后者的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平民化和人才日趋增多,即使是规模较小的传统厂商,也会招聘人才,成立人工智能部门,在业务中整合适合自己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会完全依赖人工智能独角兽的技术。

在极少数情况下,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是肯定的。但是,随着曾经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的崩塌,天平开始向不利于人工智能企业的方向倾斜,尤其是在数据是独有的,而且掌握在传统企业手里的情况下。

这还为人工智能独角兽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由于人工智能可以为包括从金融服务到医疗、零售和教育在内的各行各业赋能,它们需要为众多行业开发解决方案。虽然难度说不上高,但必须针对众多行业定制产品,提高了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实现规模经济的难度。鉴于所有人工智能独角兽几乎瞄准相同的垂直领域,进一步提高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面向企业而非消费者,是中国人工智能独角兽硬伤

业务面向企业、政府部门而非消费者,是中国人工智能独角兽无法成为新一代 BAT、TMD 的又一个原因。由于主要向其他企业、政府部门提供后端硬件和软件,人工智能企业不会成为服务数以十亿用户的平台型科技巨头。

拿中国的 BAT 和 TMD,以及美国的 FANNG(指 Facebook、苹果、亚马逊、NetFlex 和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来说,它们无一不是面向消费者开展业务,用户数以亿计,甚至高达 20 亿。反观 IBM、甲骨文和思科等面向企业客户的传统IT厂商,表现要逊色得多。

以旷视科技为例,去年上半年,约 73% 营收来自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产品,换句话说,也就是政府部门;依图大多数营收也来自政府部门。这种客户集中的情况在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可能普遍存在。

人工智能独角兽能否持续获得政府合同存疑。与海康威视和大华等传统监控摄像头厂商、公共安全服务提供商相比,旷视和商汤科技等公司不具备 “最深的护城河”。随着海康威视和大华等厂商改进它们自己的人工智能算法,大多数人工智能企业的优势正在遭到侵蚀。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革命,不会彻底改变我们的商业和生活,或者不会有人工智能企业达到相当大规模并实现盈利。面向物流自动化和自动送快递服务的企业,最有可能实现盈利。

但是,这些诞生于大学实验室的人工智能独角兽能掀起多大风浪还有待观察。一种更可能的情况是,赋能部分垂直行业的人工智能公司,最终会被这些垂直行业的传统公司所收购。

最终,随着人工智能使人们的生活更智能化,中国的人工智能独角兽,以及它们的投资者、客户和最终用户,都可能从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中受益。但是,在买进这些人工智能独角兽的股票时,散户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它们招股书中所列的风险都是真实存在的。

从寒武纪上市情况来看,尽管作为 AI 芯片第一股 IPO 光速过会,但是后续情况并不轻松。寒武纪上市首日,涨幅高达 358.15%,最高市值达到 1180 亿元,收盘时涨幅为 229.86%。不过寒武纪并没有能够保持住向上的趋势,在持续几天的热度散去之后,寒武纪开始下滑。今天寒武纪一度跌至 166.16 元,市值为 664.81 亿元。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