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随着智能科技的蓬勃发展,消费者身边的产品不断被注入智慧元素。手机和汽车作为市场上集成性最高的品类,已经先后进入从功能型到智能型的历史变革拐点。也许是同为时代弄潮者的原因,手机和汽车这对CP近年来不断同框出镜,其联名款产品更是成为被津津乐道的跨界营销案例。
从早期的华为联合PORSCHE DESIGN,到魅族组队,再到近期的iQOO携手BMW M Motorsport。细数下来,手机与汽车合作的案例已经可以称之为一种潮流。其实两大品类如此密切的联系是商业逻辑可以探寻的。
近年来,消费升级的持续深化,个性化、年轻化与运动化潮流方兴未艾。如何提供契合年轻用户全新需求的价值,成为汽车和手机品牌面临的重要课题。85/90后这代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更加尊重自我的选择,他们更想要自己心中的产品,而不是说别人眼中的产品,同时对于中国制造的信心更强。或许正是这一消费心理,才促成了中国手机品牌与海外豪车品牌的不断合作。
联名款的打造对于中国手机品牌而言,通过与汽车大厂的合作证明了其在国际市场上所得到的认可,变向提升了自身的市场地位。同时,还帮助手机品牌拓宽了用户范围,因为联名款售价要高出标准版很多,但对于那些追求差异化的消费者来说,他们虽然有向上消费的愿望,但却未达到购买顶级豪车的能力。如果可以购买具备豪车元素的手机,一定意义上也能够达到满足消费心理,摆脱“街机”困扰的效果。除此之外,联名款手机还具备售卖情怀的功能,很多性能车迷收集到钟爱品牌的周边商品,也是乐事一件。值得一提的是,售价颇高的联名款手机产销并非惨淡,此前华为高管余承东曾表示,每年的华为版销量都有几十万部,这也证明双方联名合作的成功。
如今的手机由于迭代快,已经变成了快销产品,并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营销规律。而汽车作为低频消费品,消费者确定决策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汽车营销追求多场景强曝光、大预算大投放。“高频带动低频”的策略,便成为汽车联合手机跨界营销的更深一层的含义。在效率第一的当下,汽车品牌联合手机品牌既可以高频打造小成本的营销事件,也能够帮助汽车品牌的一次强曝光,打造成一场社交媒体上的持续话题讨论,从而开拓与消费者沟通的新途径。
手机和汽车一样,随着竞争日益激烈,悄然从增量时代转入存量时代,用户触媒习惯、消费人群及习惯都发生改变。在疫情的催化下,汽车和手机品牌也纷纷把触角伸向了科技圈、时尚圈、电竞圈等领域,希望借助互联网以及多领域伙伴的合作扩圈突围,把所降低的营销成本钱返还给消费者,增加了自身的竞争优势。但笔者认为,合作不应该仅仅局限于LOGO的同框和表面的设计。
随着5G的来临,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变革,手机与汽车同时作为物联网的重要一环,已经在功能上逐渐融合。双方可以更好且更深的布局自己未来的市场,把自己从一个单纯的生产制造公司转型发展成为科技公司,并在技术上有更深层的合作。
就目前来看,很多的手机厂商已经在汽车市场上进行了布局,苹果和谷歌在无人驾驶技术上深耕多年,华为也开始进行了自己的布局。手机和汽车厂商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制定汽车智能网联技术与服务事业战略,加速研发并提供相关技术,以与出行相关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安全及平台技术为核心,打造多体系协同的汽车生态系统。除此之外,双方还可以将充分融合各自在基础设施、运营、IT基础设施、组织与人才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发并提供具有创新价值的智能移动出行服务,形成互补与双赢,为消费者打造丰富的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