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明知人很多还是不厌其烦地在每月发养老金的日子去银行;为了几个鸡蛋的赠品不惜起大早去排队;各种展览只要有免费吃喝总少不了他们的身影……许多老年人的这些行为常常令年轻人感到无法理解,并会简单地将老年人与“闲得无聊”及“爱贪小便宜”画上等号。可是,您或许并不知道,老人这些看似“可笑”的行为背后,传达着的其实是他们的心事。有关心理专家表示,老年人的很多行为其实是为了体现自身的价值,也是为了证明自身价值的心理需要。作为他们的亲人,应该真正试着倾听他们的心事,给予他们理解。
心事 为什么排队
扎堆是为了聊聊
扎堆领养老金 孤独寂寞为社交
每月15日,是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到账日。这一天,已经搬到空港经济区居住的赵大爷会坐20分钟公交车到地铁站,再换乘40分钟地铁前往邮储银行和平支行排队领养老金。因为在这里,他总会遇上老同事或老邻居,大家一边排队一边拉家常。“哎哟,老张,咱俩有日子没见了吧,你那颗坏牙拔了吗?”“我最近倍儿忙,我孙子上小学了,天天接送,我儿子儿媳忙,没时间,我还得盯着他写作业。”“哪天叫上老杨他们,上我家吃饭,顺便聚聚。”进了银行大厅,赵大爷发现几位熟人,立即上前打招呼,大家很快便聊得不亦乐乎,排队也变得不那么枯燥了。
赵大爷说,其实家附近就有银行,之所以“舍近求远”,主要是为了能见到一些熟人,“和平区这一带过去都是老居民区,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地方发展成了旅游区,老邻居们四散东西。只有每月发养老金这几天,才能借着这个机会聚在一起,聊聊彼此的近况。”
传统老观念 柜台更安全
为给小孙子买份像样的生日礼物,75岁的张奶奶一早便揣着卡来家附近的银行排队取钱,拿号、排队,好容易轮到自己,密码又总是填写错误,在柜员的帮助下,鼓捣半天才取到钱。张奶奶说,自己年纪大眼神不好,学东西慢,根本不会使用ATM。而且看新闻,说很多人因为使用自助设备操作不当导致吞卡、密码被盗或者转错账,感觉还是在柜台办理业务比较踏实,也更加安全。
发挥余热 替年轻人跑腿儿
10月22日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金银纪念币的第一天,早上6点,天刚蒙蒙亮,65岁的杨大爷便套上羽绒服来到家附近的银行排队购买纪念币,“儿子喜欢收藏纪念币,在网上没约上,上班又不能来银行排队,我反正退休也没什么事,就替年轻人跑跑腿儿。”
70岁的辛大娘也总替女儿跑腿,外孙女还小,黏妈妈,有的时候家里没现金了,她就主动帮忙去银行取钱,“现在年轻人工作和生活压力都挺大的,我腿脚还行,脑子也不糊涂,希望能替他们分担一些压力。每办成一件事,我也有成就感,虽然我人老了,但还有用。”
心事 为什么“贪小便宜”
花钱买心理安慰
排队参加商家活动领小礼品
超市、药店开业时,经常会采取“购物送鸡蛋”“排队送礼物”等方式增加客流量,前来排队的大多是老年人。前不久,河西区一家菜市场试营业,商家提前印发了很多促销广告,开业当天来逛菜市场,免费赠送6枚鸡蛋,先到先得。赵大娘当天早早前往菜市场门口领鸡蛋,当时等待领鸡蛋的人排出几十米的长队,基本都是老年人。有一位姓钱的大爷甚至从河东区鲁山道坐了一个小时的公交车赶过来排队。
参加展会消磨时间
程大爷家住和平区,但却是梅江会展中心的常客。梅江会展中心常年举办各种展会,收门票的展会他基本不去,免费的展会几乎是一场不落,每次都满载而归。每遇展会,他都要在里面转上半天儿,离开时手里拎满了大大小小的袋子,小到钥匙扣、毛巾、水杯,大到颈枕、毛绒玩具……家里的柜子都塞满了,但其实真正有用的东西没几样。要是赶上食品展销会,很多摊位上提供免费试吃,半天转下来,中午饭都省了。他和一众热衷于逛展会的老年人还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大家互通有无,相约去展会。在他们看来,大家结伴去逛展会,可以消磨时间,让生活不再枯燥。
真免费的多是诱饵
赵大娘经人介绍认识了一家藏品公司的推销员,对方经常给她送一些小礼品,十分热情。时间一长,赵大娘没事就喜欢往这家藏品公司跑,推销员告诉赵大娘,他们的纪念币藏品不但每年能升值,而且买完之后如果放在公司,每年还有30%的利息。赵大娘经不住对方的推销,把养老金取出来,买了10万元藏品,盘算着年底能够拿到三成的利息,比买理财收益高。可没想到,这家藏品公司一夜之间突然关门,工作人员全部失联,存在公司的藏品也不翼而飞,这让赵大娘后悔莫及,但却不敢告诉孩子,担心他们埋怨自己。
■ 专家观点
心理问题要关注
老年人明知银行排队也乐此不疲,明明生活小康却为什么喜欢贪“小便宜”呢?天津市安定医院心境障碍科主任张勇表示,这些行为,更多是一种心理需要。很多人在进入老年后,都会出现无用感。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种情况:首先是部分老年人空闲时间多,但是兴趣狭隘,注意力转移很少,导致商家促销、免费礼品、免费试吃等活动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其次,部分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找到更好的兴趣爱好,把晚年生活过得更精彩;第三,缺乏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所,部分老年人产生一种孤独感、失落感。他们在这些活动中,找到了一种心理安慰。此外,在排队过程中,老人之间还可以相互交流,有效降低孤独感。
这时候,孩子们千万不要一味地指责或者“开导”老人,而是要想办法消除老人的孤独感,如果没时间总陪伴老人,可以经常往家里打电话。针对部分老人觉得自己没用了,可以通过多和老人谈论一些过去的成就或“光荣岁月”的方式,使其感到自豪,还可以多向老人请教问题。
张勇主任建议,关注老年健康,让他们老有所为,一是顺势利导,给他们提供平台,让他们发挥余热;二是教他们怎样去丰富生活,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三是社区要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
■ 调查报告
老年人都在干什么
从2016年开始,市婚姻家庭事务协会在中央财政支持下,连续三年开展“点亮心灵守望银龄幸福──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项目,专业心理咨询师先后走进养老机构、社区和老年人大学,为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老人作一对一咨询,为老人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让他们解开心结,更好安度晚年。
该项目还完成了天津市老年人心理状况报告,结果显示,强迫症为老年人心理问题第一位,主要反映在忘性大、担心自己衣冠不整、难以完成任务、做事必须保证做得正确、做事后反复检查、注意力不能集中,以及明知对人或对事没有必要担忧,却无法摆脱无意义的思想、冲动、行为等表现,而这些问题对老人的生活干扰很大。生活单调也是让老人们挺心烦的一件事,在问卷中了解到,一些老人反映所在的养老院、社区组织适合老人的活动内容比较单一,甚至没有什么活动,整天觉得很无聊。其余的像经济困难、孤独寂寞、觉着自己老了没有用了、生活环境脏乱差等,也都给老人带来不小的烦恼。
老年人每天都在干什么?调查结果表明,每天都与三五知己聊天占被测老人总数的51.5%。另外,有占被测老人总数46.6%的老人每天都要采取不同的方式锻炼身体。但也有占被测老人总数的34.7%的老人每天在家主要是买菜做饭和负责接孩子。有占被测总数34.2%的老人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看微信。还有的老人每天唱歌、跳广场舞,喜欢养生保健、听讲座,享受各种养生保健的体验。还有的老人热衷于摄影和旅游,漫无目的地随便转悠、逛商场。当然,也有一些老人整天无所事事。
据统计,“点亮心灵守望银龄幸福──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项目2016年举办心理健康讲座80场,参与老人3200人,为243位老人作一对一咨询,次数为1035次;2017年举办讲座40场,参与老人1880人,为200位老人做一对一咨询,次数为1200次;2018年举办讲座60场,参与老人2288人,为110位老人作一对一咨询,次数为660次,团体咨询场次为10场,为147人作心理咨询。三年累计举办讲座180场,受益老人7368人,553人接受了心理咨询师一对一咨询,共计2895次。
■ 共同面对老龄化
我们应该这样做
截至2019年底,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已经达到2.54亿,占总人口的18.1%。《大健康产业蓝皮书: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报告》指出:2050年,我国老年人数字将达到4.83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国家战略,社会各界共同面对老龄化、全员关注老龄化问题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而2017年,天津市老龄办分别与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签署天津市老龄科研基地框架合作协议,设立5个老龄科研基地,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其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基地设在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该基地主要调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需求,以指导老年人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据该校心理学部副教授张晓华介绍,社区养老、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是他近年来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的主要课题。构筑友好型宜居社区,创建有温度、有精度的环境支持体系,尤其是心理支持体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是有益的,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安全感、获得感与幸福感。
由于老年人自身生理功能的衰退,导致自我价值感降低,需要社区开展心理支持、精神慰藉服务。国家卫健委一项调查表明,老年群体中几乎70%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
老年人随着各项生理功能的衰退以及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的退化,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减弱,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加之老年群体作为我国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具有基数大、高龄多、空巢多、失能多、慢性病多等特点,更容易发生老年人自我价值感降低、情绪低落等现象。尤其是对于长期罹患慢性、严重失能的老年人来说,更容易产生自我否定和无价值感。
另外,社区作为老年人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非常有必要。很多老人由于不愿向外人谈论自己的心理需求,对心理健康服务缺乏合理的认知,担心被歧视或边缘化,当自身出现心理问题时往往不愿或没有合适的渠道去积极寻求帮助,长此以往,不良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会引发各种身心疾病,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
因此,要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除了要有良好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外,也不能忽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我们常常能看到,社区内三五个老人扎堆聊闲天话家常,有的时候能从午后一直到天黑。这就说明,老年人的心理极度空虚寂寞,需要关注和关爱。”张晓华说。
根据一项调查研究表明,老年群体中仅有22.51%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大部分老年人都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老年人希望社区给予的关怀类型中,有90%希望是精神关怀。例如,退休综合症是老年人社会角色转变导致的心理落差感加剧的原因。他们生活在社区,非常需要社区心理关爱服务,帮助他们确定新的角色转换,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会参与机会。
再有,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的变化,也导致老年人居家养老焦虑、抑郁和孤独感明显提升。据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到2030年,随着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进入老年期,我国空巢老人的数量将趋近90%,而这些老年人的子女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大多时间都忙于工作和照顾子女,只关注父母身体健康,却忽视他们的心理需求,代际沟通不畅也会导致老年人孤独感加剧。另一方面,丧亲之痛,老年人的依恋关系遭到打击,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也较大。
老年人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小,能够寻求的社会支持也越发贫乏,缺少情绪宣泄和情感沟通的渠道,会加重老年人的孤独感、焦虑和抑郁,失去对未来生活的控制感,进而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都需要社区心理关爱服务体系能够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及时疏导。
张晓华表示,建立社区老年心理关爱服务体系应把握两个要点。一是关注老年人参与活动的普及率,提高老年人心理弹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两大理念,要切实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就要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这三个方面考虑,通过开展更多以预防为主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创办老年人喜闻乐见的社区活动,让老年人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愿望和能力,广泛参与到活动中来,提升参与率,提升老年人心理弹性。二是开展社区心理健康讲堂,提高全员心理健康素养,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保健意识。主要包括社区社工心理技能培训、老年人自我心理健康保健、家庭成员心理健康常识等,构筑起社区多角度、全方位对老年人心理的关爱,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给居家社区养老的老年人一个安全、温暖、放松、健康的环境支持。(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