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转型瞄准新目标
■ 本报记者 魏 桥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和产业形态,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服务型制造有力支撑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亮点。
日前,工信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重点推动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节能环保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等九大服务型制造模式的创新发展,既涉及制造业各个环节的服务创新,也涵盖了跨环节、跨领域的综合集成服务,旨在推动服务型制造深入发展。
加快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
“服务型制造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也是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高级形态,是制造业本身现代化的体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向东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制造与服务的深度融合意味着制成品附加值的提升,也意味着服务的深化,对提升制造业的质量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是业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服务型制造发展是中国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必由之路。发展服务型制造不仅要求制造业企业做强高附加值服务环节,还将引导制造业企业增加对外服务供给,推动其向服务型企业转变。
“强化工业设计、研发试制等高附加值环节有助于制造业企业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同时可为相关行业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服务,提高利润水平。”王是业分析,采取定制化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模式既有助于推动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为下游企业和用户提供定制化、差异化、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又能更加精准地满足用户多方面需求,提高用户黏度,拓展企业盈利链条。
此外,王是业认为,发展供应链管理设施和体系将有效促进企业进一步优化自身的上下游供应链,建立更加柔性和弹性的生产供应体系,增强企业对需求变化和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打造精益化生产体系,不断提高资源运转和利用效率。
筑牢服务型制造发展基础
工信部工业和产业政策与法规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指导意见》从四方面提出筑牢服务型制造发展基础的措施:一是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二是完善服务规范标准,三是提升人才素质能力,四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在刘向东看来,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在服务投入和产出方面还存在不足,特别是在迈向价值链中高端过程中需要依靠与服务的融合才能实现;同时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也离不开数字化服务的支持,通过流程再造等形式提升制造的能力和多样性。
王是业建议传统制造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一方面树立和增强服务观念,以用户为中心,增加与各类用户的交互和沟通,高度重视和响应差异化的用户需求,推动用户参与产品从研发试制到交付售后等整个生产过程,并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进行改造,如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提升工业设计、物流管理、用户需求跟踪、供应链管理、流水线管理能力。
与此同时,补足人才短板。“发展服务型制造需要具有创造力、具备系统性思维、善于洞察市场需求、了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复合型人才。”王是业说。
(责编:李都也(实习生)、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