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违规充电致火灾束手无策?这么管理可解燃眉之急

时间:2020-07-07 19:01      

电动车违规充电致火灾束手无策?这么管理可解燃眉之急

  近日,上海发生两起居民区火灾,造成一死一伤。经初步调查,是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惹的祸。两起事件均发生在凌晨时分,肇事“元凶”归因于违规充电的家用电动车。

  随着夏季炎热高温天气的到来,居家用电量增长,也加大了火灾等意外事故爆发的风险率。近年来随着家用电动车的使用人群越来越多,不少用户习惯在室内或楼道充电,甚至有人“飞线充电”,从室内扯一根充电线下楼,贪图了一时的方便,却给自己还有身边人都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全国多地屡次出现因充电不当诱发的系列火灾事故。

  年均引燃2000起 私家电动车随处充电现状需改变

  上海徐汇区这起事件的案发过程中,当地周边住户家的室外窗户都烧焦,玻璃甚至都被烧爆,事发地现场更是一片狼藉。附近居民李季(音)回忆称,“当时,浓烟滚滚,火舌冲天,烧得非常迅速,我们赶紧召集了邻居们一起灭火”,随后,东安、漕河泾等4个消防救援站的10辆消防车、65名指战员赶赴现场,“差不多有半个多小时,大火才终于被扑灭,但那间屋子基本烧的只剩一个空壳!”

  对于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事故,上海市徐汇区某消防支队队长表示,“私家电动车车体大部分为易燃可燃材料,一旦起火,不仅燃烧速度快,还将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如果是处于复杂的居民楼或室内环境中,人员逃生会相当困难,极易造成伤亡。”

  根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统计,全国每年因电动自行车引起的火灾约2000起,而且目前市场上,存量的家用电单车中90%的都不满足新国标。家用电动车充电频繁引发火灾事故,电动出行领域革新迫在眉睫。面对电动车行业高速发展伴随出现的“管理难”、“安全事故多”等问题,不仅加大了相关执法人员的工作难度,也暴露了诸多安全隐患问题,对居民生活安全构成威胁。有专家建议,相较家用电动车个人分散式的充电模式,发展共享电动自行车,完善消防设施下的集中充电模式能极大提升安全性,将有利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营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多重安全保护 共享模式改善消防安全现状

  一些城市的老旧小区,传统家用电动车在充电方式分散、安全保障设施缺乏,应急处置能力更是令人堪忧。但是如果转换思路,少用私家电动车通勤,多利用共享出行方式,能改善目前安全现状。

  “消防安全无小事”,谈及降低私有车辆充电安全隐患,提升道路行车安全和助力安全交通管理等问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晓明表示,应加强政企协作能力,各尽其责,共促共享电动自行车新业态安全有序发展。

  共享电动自行车的集中充电模式,对充换电的操作流程有严格规定和流程。以仓库的卸车标准为例:仓库专门设有干燥、避风、铺有绝缘胶垫的卸货区,可以绝对避免电池与水泥、金属等硬性地面直接接触,杜绝起火风险。

  此外在检查流程中也分为一检、待充、充电和二检三个步骤,电池入库后直接送往检测,有故障的电池送往故障区进一步处理,无故障的电池送往待充区,确保每一块准备入柜充电的电池安全可靠。当合格电池送至待充区,静置至少1小时,确认电池无高温、无异常后才可进行充电。在充电期间也必须保证2人以上同时值守,充电流程按照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充电柜后台实时监控每块电池充电状态,出现异常即刻自动断电、报警,管理员第一时间处置故障现场,确保充电过程绝对安全。充电结束后,将已充满的电池送往二检区,静置1小时,确认无异常后才能送往满电仓库。

  因此,面对集中管理充电种种在安全方面的优势,有业内人士认为,应积极发挥共享出行优势,结合集中充电系统设施建设,此外也应该利用企业的技术优势,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通过分析隐患数据等,有效提升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的预测、预警、预防和智能处置能力;同时,实行责任到任、工作到人机制,督促实现全面管理、规范管理,共同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

(责编:赵竹青、吕骞)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