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如何确保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如期完成,防止因疫致贫或返贫?对就业遇到困难的贫困户,干部结对帮扶,提供岗位信息,实现就近就业;克服疫情影响,恢复村里旅游人气,力争持续增收;做大做好产业,充分激发村民干劲,尽早脱贫摘帽。
贫困户王福进:
干部结对帮扶
就业找到新路
早上8点,在安徽省郎溪县的一家金属制品加工厂,员工王福进正在生产车间内,小心翼翼地码放着材料。“来这里上班快3个月了,工作节奏也逐渐适应,多亏了镇里和村里的帮助,不然我现在肯定还窝在家。”王福进感叹。
王福进是郎溪县涛城镇长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只有22岁。年幼时,父亲病逝,母亲离家出走,孤身一人的王福进便跟着叔叔一起生活。成年后,经村里人介绍,王福进去了外地的一家服装厂上班,日子过得也算安稳。
这个春节,王福进本打算提前返回服装厂,早点开工,多攒点钱,不料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本的计划。“每天待在家,心里急得很。没有工作,就没了收入来源。再这么干等下去,生活肯定会受到影响。”一想到这些,王福进整天愁眉苦脸。
涛城镇镇长刘文涛是王福进的结对帮扶人。在疫情防控中,刘文涛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到王福进家中走访。“最近,县里人社局帮咱们村建了一个微信求职群。里面有很多本地企业的招聘信息,待遇也都不错,还可以在手机上进行网络面试。我建议你试试。”了解到王福进的求职意愿后,刘文涛立刻把他拉进了“长乐村求职就业群”。
“群里一有新消息,我就马上点开,看看有没有适合自己的岗位。”王福进说,“那段时间,刘镇长也经常给我转发一些用工信息。进群之后的第三天,我就相中了现在的厂家,并约好了面试时间。”为了能让王福进在面试中有好的表现,刘文涛还提前对他进行了辅导。“主要怕他年纪小,容易紧张,我就告诉他只要在镜头前表现得大大方方、有礼貌,把自己的基本情况介绍清楚,面试肯定没有问题。”刘文涛说。
现在,王福进已顺利度过实习期,成了一名正式员工。“和之前的工作相比,工资翻了一番,在食堂吃饭也不花钱。能有这样一份工作,我非常满意。”王福进高兴地说,“镇里、村里提供了这么多的便利,我只有努力把工作干好,才能对得起他们的关心。”
湖南浏阳田溪村:
克服疫情影响
旅游服务提档
湖南省浏阳市张坊镇田溪村已脱贫户罗铿的电话铃响个不停,接起来,全是预订民宿的客人。“周末已订出两间房,还有客人想包下四间房,租上一个月。”他高兴地告诉记者。迎来旅游旺季,喜上眉梢的还有田溪村60多户开办民宿的人家。
田溪村地处湘赣边界,过去乡亲们只能“肩扛竹木养家,手持犁耙糊口”。2015年起,田溪村立足山林茂密、风景宜人的生态优势,走上旅游扶贫的路子。村里注册旅游公司,引导村民众筹入股,打造出西溪磐石大峡谷风景区,以及滑草游乐场、跑马游乐园、玻璃桥等游乐项目。2017年,田溪村成功脱贫出列。
“摘帽”后,村里蒸蒸日上,去年全村人均增收2000多元,成为乡村旅游典范。但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田溪村带来不小的挑战。
“1月24日,我们关闭景区,采取严密的疫情防控措施,没有出现疑似或确诊病例。”田溪村党总支书记李纪煌告诉记者,在防控到位的基础上,3月1日,景区重新对外开放,但游客却寥寥无几,比去年同期少了90%。“吃‘旅游饭’的村民们突然没了收入,村两委也很着急。”
怎么办?见到村民,李纪煌就安抚大家,提振信心。同时,李纪煌还兼任村里旅游公司负责人,深知恢复人气才是当务之急,于是召集公司管理层一道想法子、谋出路。
一方面,公司决定让利游客。从3月1日起到4月30日,景区和游乐项目门票一律七折;对所有医护人员,今年内免去景区门票;对于支援湖北医疗人员,今年内免去景区和游乐项目门票,不限次数。另一方面,公司决定“不等不靠”,走出大山找市场,为田溪村做宣传。3月,乡亲们跑遍了湖南的14个市州。多措并举,成效显著。到“五一”小长假,村里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5月以来,游客数量已超过去年同期。”李纪煌说,旅游快速回暖,也倒逼着乡亲们提高服务档次。
“还得让游客有回归自然的感觉,唤起他们的乡愁。”罗铿在庭院一角开辟出小花园,精心点缀铜钱草、兰花等草木,小院变得郁郁葱葱,清新雅致。对于未来,他信心满满,“去年,我家的民宿收入达到10万元,今年也力争能有这么多!”
贵州毕节箐营村:
产业做大做好
尽早脱贫摘帽
“人手还够不够,好好按标准种了没?”“放心吧,出不了岔子!”
前阵子,在苏鹏的“严密监督”下,村里420亩土地,陆续种上了芋头。这两天赶上了芋头苗破土,他更闲不住了。每天都抽出半小时,专门到地里转,发现缺苗就赶紧补上,“这关系着贫困户的收入,一刻不能大意。”
在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松林坡乡箐营村,苏鹏已连续当了10年村支书。干了这么久,他第一次觉得离脱贫这么近。箐营村地处黔西北乌蒙山深处,海拔1970米,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占了83.41%。去年初,村里还有191户1116人的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70.6%。
“产业,还是得靠产业。”苏鹏觉得,村子脱贫、发展压根儿离不开这个根本。2019年,他联系上了市农投公司,准备联手发展高效农业。没想到,落实起来,难度不小。
最大的困难是,村民转不过弯儿来。单家独户的小生产状况,村民不愿改变。为了扭转这种想法,苏鹏只好通过院坝会、进组入户,不停地磨。
历时一个多月,大大小小18次会,140多户贫困户流转了315亩地。“村里成立合作社,组织贫困户统一种,公司统一卖。”苏鹏介绍,去年种蔬菜,今年种芋头,“跟着市场和气候条件走,及时调整种植结构。”
只要基地缺工,贫困户杨光全就抢着报名。“一天80元,大伙儿争着去。”去年一年,算上土地流转费、务工费和年底分红,杨光全到手有8000多元,“挣了这么多钱,真是高兴。”
同样是在2019年,箐营村又办起了第一个村级企业——蛋鸡养殖场,两期项目共超过14万羽,效益覆盖所有贫困户。
“村里建有‘积分超市’,村民通过参加集体劳动、环境治理等获得积分,根据积分参与产业分红。”苏鹏想,绝不能养一个懒汉,要调动大家积极性,靠双手脱贫致富。去年底,仅养鸡这块,户均分红超过1000元,预计今年能超过3000元。
有了产业,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目前全村仅剩17户未脱贫。
眼下,村里又流转了1000亩地,准备发展中药材,“鸡蛋不能都放一个篮子里,得根据实际,发展多元化产业,降低风险,稳定增收。”苏鹏表示,“箐营村会做大做好产业,尽早脱贫摘帽。”
《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17日 13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