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夜幕下的水立方。
弗朗索瓦·纳多摄
图②:颐和园京剧表演。
维达尔·罗朗丝摄
图③:钟鼓楼广场一角。
张传东摄
图④:钟书阁书店里,读者正在看书。
影像中国
图⑤:北京城市CBD风貌。
周 锦摄
古今辉映绽芳华
本报记者 王昊男
长城巍峨,运河蜿蜒;紫禁城与国家大剧院,在天安门广场两侧相映成辉;天坛与国家体育场“鸟巢”,在中轴线南北遥相呼应。传统与现代,在这片土地上交汇相融。
70年发展,北京“靓”了。它“靓”在面子上,更“靓”在里子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牢固树立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成立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加速推进文化中心建设各项工作。承载着记忆和乡愁的老城正在复兴,饱含着城市温度的特色阅读空间加紧布局,文创产业和文化消费渐成趋势。北京,大国首都,正绽芳华。
文化设施,从缺到精
涵养大都市的精神气质
“听广播”“放收音机”。现在的人们很难想象,这就是新中国成立伊始,首都北京大多数人的文化活动。翻开历史尘封的档案:1949年底,北京全市的文化馆,数来数去只有9个。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文化亦如此。
把目光拉回当下。俄罗斯的芭蕾舞、意大利的男高音、京腔京韵的传统京剧……国家大剧院的节目单,让人目不暇接。自2007年开幕运营以来,这座坐落在北京城中心,建筑面积21.75万平方米的“水滴”,接待观众数量已超千万人次。中外精品剧目百花齐放,艺术名家纷至沓来,很多演出已经排到了2022年。
文化需要承载空间。伴随着新中国不断前进的脚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重点大型文化设施,在首都北京先后拔地而起。国家大剧院、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音乐厅、首都博物馆新馆……这些矗立在京城里的文化地标,吸引着八方来客,彰显着大国文化。
日新月异的城市,重塑着我们的生活。进入新时代,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变得多元而又具体。在大都市的喧嚣中,“阅读”这种最为原始和朴素的文化活动,又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8年,《北京市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政策、资金双管齐下,诚意满满。
“2018年至今,北京新增实体书店200余家。”北京市委宣传部的负责同志说,这些“阅读空间”,在为人们提供心灵港湾的同时,也涵养着北京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活动有场地,演出有舞台,阅读有空间。经过70年发展,北京已经形成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层文化设施达到6815个,覆盖率超过98%,市区两级覆盖率达100%。以此为载体,仅2018年,北京市就组织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2.6万场,开展公益惠民演出1.2万余场、公益电影放映16.6万余场,全市综合阅读率达93.48%。
老城复兴,从拆到保
留住老北京的记忆乡愁
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北京,每寸土地下面,都有好几层故事。而“老城”,无疑是其最厚重的所在。
任何一种文化选择,都离不开时代土壤。通览新中国成立以来7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老城”的定位和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受当时经济条件和各种因素影响,北京的“老城”,经历了拆旧建新、旧城改造等多个阶段。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2017年9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正式公布,其中“老城”出现了32次。“老城不能再拆了”“加强老城整体保护”……字里行间透出的理念之变,折射出时代的进步,也让“老城”迎来“新生”。
修复历史肌理,重塑壮美空间秩序,深挖文化内涵,留住老北京的记忆和乡愁。一场老城保护与提升的战役,在街头巷尾打响。
环境整治,达智桥胡同重现灰墙青瓦;文物腾退,位于金井胡同1号的沈家本故居实现开放;活化利用,尘封800余年的“元万松老人塔”院落变身“北京砖读空间”,日均接待读者超千人……
“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街区更新是老城保护与复兴的关键环节,北京始终将人民的生活放在优先位置。推动责任规划师进街入户,“一院一策、一户一设计”;听取居民意见,按需织补功能,补充便利店、菜场等服务设施……在杨梅竹斜街,老街坊告诉记者:“我们也过上了现代生活。”
不断的创新探索,北京的老城保护,走出了一条老城疏解整治提升、人居环境改善、街区有机更新与历史文脉保护、文物公益性活化利用有机结合的“北京模式”。
文化产业,从弱到强
文化娱乐消费丰富百姓生活
文化是活的,它一直生长着。
这个夏天,一场毕加索作品展,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的798艺术区开幕。离它不远,在同一个园区内,齐白石、张大千的作品也在展出。曾经老旧的工业厂区、东西方荟萃的艺术佳作、新潮时尚的观展群众,这一切显得是那样自然。
回顾历史。798艺术区,是由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属的718大院转型而来。新中国成立伊始,这里曾是著名的“国营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21世纪初,在国企改革的大潮下,厂区瞄准文化产业逐步转型。
“现如今,‘798’已经成为一个北京特有的文化符号,辐射全国名扬海外。”园区的管理者说。截至2018年10月,园区各类机构共511家,其中文化艺术类机构282家,占总数55%。其中,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艺术机构60余家。
其实,老旧厂房转型文创园,类似的实践在北京还有很多。为推动城市腾笼换鸟,北京先后出台《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认定及规范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加快市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的意见》等政策,精准施策、精准服务。
目前,北京全市范围内,已转型利用的老旧厂房占地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仅朝阳区,目前就有751、莱锦、郎园等60余家。工业遗存与文化符号相融,为北京这座文化之城增添了新的时代风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日益深入,文化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引擎。
这是一串令人欣慰的数字。2018年,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收入1.07万亿元,同比增长11.9%,产业增加值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
这是一种令人振奋的趋势。今年上半年,文化娱乐消费拉动北京全市服务性消费额实现10.4%的增长。特别是在夜间经济中,夜游博物馆、24小时书店、园区文创集市以及戏曲、相声、电影、歌剧、音乐、读书等丰富多彩的“夜京城”文化休闲活动已成为市民消费新热点。
双奥之城展新颜
本报记者 王昊男
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上,总有一些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会成为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回顾新中国的历史,北京奥运会,无疑就是其中之一。
拨动时间的坐标。“北京!”2001年7月13日,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说出这座城市的名字,守候在天安门广场的几十万民众沸腾了!百年奥运,终圆梦。北京,从此与奥运结缘,也因奥运改变。
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市民素质不断提高。此后7年,北京成为当时世界上建筑吊车最多的城市。2008年,世界的目光聚焦北京。当人们赞叹“鸟巢”“水立方”带来的视觉震撼时,这些充满现代气息和中国智慧的奥运场馆,也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奥运,让北京发展站上一个新台阶,也为这座古老而伟大的城市,注入了新的基因。志愿者的微笑成为北京最亮丽的名片,全民健身热潮让千年古都洋溢青春活力……奥运已然成为一种文化,它弥漫在北京的空气中,凝结在北京的土地上,体现在每个北京人的举手投足里。
当圣火熄灭,奥运能留下什么?后奥运时代,曾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奥森公园,仅仅周末健身跑步的人就数以十万计。”“国家会议中心,每年要举办400多场会议与展览。”“鸟巢,参观的游客总人数已超过2500万,通过市场化和多元经营,已连续多年实现盈利。”2015年3月,冬奥会申办前,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在北京得到了欣喜的答案。
奥林匹克再一次选择了北京,与东方文明古都写下新的约定。
2015年7月3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北京获得2022年冬季奥运会举办权。北京,成为奥运史上第一座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迎来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
“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来之不易、意义重大,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度契合,给新时代北京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变化,正在发生。
在延庆,曾经的羊倌郎恩鸽,卖掉300多只羊,成立了农民滑雪队,每年冬天,他们都请瑞士的滑雪教练做培训。
在首钢,2000年参加工作的职工刘永亮,转型当了制冰师,以前面对的是铁水与火焰,现在每天面对的是低温与冰面,温度相差好几千度。
在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水立方”即将变身“冰立方”,当年的游泳赛道也将幻化为冬奥会冰壶赛场,通过建设可移动、可转换的冰场,让水上项目与冰上项目自由切换。
全长174公里的京张高铁,2019年底全线开通,从北京到张家口的时间将缩短到1小时。
……
生活变了,工作变了,城市的面貌也在变。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在为赛事筹备指明方向的同时,正推动“双奥之城”迎来一次全新的蜕变。一个崭新的北京,呼之欲出。
氤氲书香满京城
本报记者 施 芳
延伸至天花板的书架、蜿蜒至顶层的楼梯、京剧脸谱座椅……有着“最美书店”之誉的钟书阁6月27日落户北京中关村,开业当天便因为读者太多而限流,开业以来每天到店读者超过3000人。
不独钟书阁,建投书局、言几又、上海三联书店等京外书店近年来纷纷落户北京。“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政府对实体书店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我们希望用优质图书和特色活动赢得读者。”建投书店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克忻说。
北京厚待书店由来已久。1994年,王府井大街面临改造,“黄金地段还要不要文化企业?”王府井书店何去何从引发关注。“要把王府井书店建成国家级的书店,成为北京的文化地标。”得益于北京市政府这一颇有远见的决断,2000年9月26日,王府井书店重新开张,一跃而为亚洲第一大书城。经过70年发展,王府井书店至今仍然是首都累计图书销量、服务读者数量均位居第一的书店。
受电商冲击等因素影响,2012年下半年开始,北京的实体书店经历了一轮寒冬,许多书店纷纷倒闭。此后,北京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实体书店逐步止跌回升,去年至今就增加200余家。
三年8600万元!从2016年起,北京201家实体书店获得政府资助。今年扶持资金突破1亿元,与前几年的房租补贴和奖励不同,其中有1000万元用于购买文化服务,进一步推动书店转型升级。“下一步,我们还将推出一店一策服务包,做好精准扶持,助推实体书店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王野霏说。
与此同时,从2011年起,北京在全国率先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成为公众普遍参与、贯穿全年的一项文化活动。仅2018年开展各类特色阅读活动3万余场,覆盖和影响人群达1000万人以上。
北京,一座书香之城、文化之城,正迸发出勃勃生机!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20日 13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