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现代战争是怎样的图景?看得见的,也许是疾驰的战车、呼啸的鹰阵、远航的战舰。看不见的,还有来自陆、海、空、天、电、网等多维战场奔涌不息的信息流。如何将这些浩如烟海的信息实时精准地呈现出来,辅助指挥员做出决策?这是中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某保障队总工程师尹璐不停思索、不断突破的课题。
“如果把指挥员比作‘大脑’,把部队比作‘四肢’,我要做的就是打通‘神经中枢’,为联合作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尹璐说。
“到离打仗更近的地方去”
2016年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大战区成立。战区成立之初进行人员分流时,尹璐面临着两种选择:一边是熟悉的工作环境和对口的技术岗位,另一边是跨度很大的全新领域。“战区主战,到离打仗更近的地方去。”几经考虑,尹璐慎重但很坚定地选择了后者,站在了联合作战指挥的“第一环”。
履新不久的尹璐,在首场“大考”中就遇到挫折。演习中,指挥员命令她的团队查找一个目标数据,由于准备不足且与友邻单位配合不畅,她的团队耗时很久,才勉强提交了一份报告,远不能满足指挥员的需求。
为了改变不适应部队建设发展的状况,尹璐一头扎进资料堆里,恶补联合作战知识,钻研各军种各领域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半年就“啃”下数百万字的资料。同时,她经过翔实的调研和缜密的思考,找准了技术突破方向,开始了“战场综合信息辅助分析系统”艰难的开发过程。“这个系统完全是我们团队自行研制的,不仅实现了作战信息精起来、动起来、立起来,还能根据战场情况历史数据、作战信息之间的关联等,辅助推断出‘敌方’的作战意图。”谈及此,尹璐颇为自豪,更为当初的果断转行而欣慰。
“用信息流驱动联合战车”
在战区组织的一场诸军种联合演习中,尹璐参与研制的指挥信息系统大显身手。她带领保障组运用信息系统精算细算,在极短时间内生成了由各方信息流融合的“战场情况图”,及时保障了对“敌”联合打击。
为了这套信息系统,尹璐倾注了大量心血。那段时间,她把大脑中原有的逻辑、概念全部“格式化”,方案一次次推出又自我否定。她带领团队调阅参考3000多个软件程序,组织上万次对接、融合、调试,没日没夜辗转于办公室和试验机房。最终,她如期构建起新的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这套系统,将诸多信源融合为‘战场情况图’,为战区联指中心迅速运转提供了有力支撑。”战区联合参谋部某局副局长王连仲如是评价。
从维护一台信息终端起步,到后来开发单一军种信息系统,再到现在着眼联合作战设计信息系统,尹璐对“用信息流驱动联合战车”的追求始终没变。她常讲,问题就是课题,不仅要当“技术控”,更要成为“作战通”,必须学会用指挥员的思维去审视技术保障工作。历数她牵头和参与的30多项科研课题,处处体现着确保联合作战胜利的前瞻性思考和服务打赢的实干精神。
带出联合作战保障过硬团队
尹璐所在的保障队,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团队。近两年来,先后有多名来自各军种和院校信息技术专业的年轻博士、硕士充实到团队。如何尽快将他们培养成技术骨干,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尹璐创造性地突破业务室建制,跨专业抽组,各学科交叉,成立了6个紧贴联合作战的课题组,让一批敢想敢干的年轻人担任课题组长,放开手脚展开研究攻关。
保障队信息处理室博士郭强在战区联指中心值班时,发现每天海量信息都靠人工检索、抽取,既耗时又费力,便产生了依靠刚刚兴起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智能处理的想法。尹璐得知后,特意为郭强申请成立了课题组,并提供设计思路、研究方法。最终,该项目取得突破。
3年多来,尹璐所在的保障队技术人员业务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她直接帮带的上百名人员成了联合作战指挥保障的过硬尖兵。保障队连续被战区评为“联合作战保障能力建设先进单位”,她本人被战区评为优秀教练员。(记者 刘小兵)
(责编:宫宜希(实习生)、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