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刊文:面对“移动一代”,家长准备好了么

时间:2019-05-14 08:38      

手机已经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家长们应从“疏还是堵”这个问题直接跳到“如何疏导”上来

父母习惯以“竖”为主、以“横”为辅的多屏生活;而子女则拥抱“竖屏小时代”——近日,第三届网络伦理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论坛上发布的《新媒体时代家庭媒介素养认知现状调查报告》(简称《报告》)里有这样一句话。

不久前,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发布的《95后手机使用心理与行为白皮书》,也研究了孩子们使用手机的情况。

数字化设备伴随着他们的成长,网络渗透到他们的娱乐、教育、生活、自我表达和社交等方方面面,对网络有着天然的认同和接受度的本届青少年,可以说是“数字原住民”,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一代”。

那么,本届家长做好和“移动一代”打交道的准备了么?

北师大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于丹说,《报告》之所以把1077个初中生和他们的家长作为样本,是因为小学生家长控制程度高,高中生高考任务重,正处青春期的初中生独立意识正在苏醒,希望通过调查发现孩子和家长的冲突有多少缘于新媒体的使用。

不出意外,《报告》指出,父母对新媒体的功能认知偏消极,而子女对新媒体的认知偏积极;家长的介入分积极性介入、消极性介入和共同使用三种,父母在子女新媒体使用过程中,限制性介入方式最多,共同使用方式最少。

但《报告》同时强调:在使用时长方面,数字化生存成为父母常态,而子女的媒介使用时间在可控范围内;子女的新媒体素养与父母的积极性介入程度和互动密切度成正比,与父母的限制性介入成反比;父母的反哺接受行为与父母的积极介入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用大白话来说吧。首先,父母用手机电脑不比子女少,还可能更多;其次,家长越是限制和干预子女使用新媒体,起的效果就越差;再次,很多时候父母需要子女帮助使用新媒体,越是能接受孩子帮助的父母,越会在孩子使用新媒体时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假如这样对照自身,家长们,您真的做好准备了么?

更有意思的是,家长担心新媒体使用带来的风险,研究结果却显示,智能手机使用对青少年发展既有可能产生危害,也有潜在益处。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教授雷雳说,一方面,智能手机上网时间确实和抑郁、焦虑之间有着微弱但总是出现的联系,重度使用手机会导致青少年延迟满足能力较低,也会让使用者分心;另一方面,使用手机方式得当,可能会让个人觉得更幸福,也会让青少年的理解和共情能力更强,线上交流有可能让青少年觉得比线下的交流更令人满意和有意义。

打个比方,孩子在社交媒体上总是看到他人美好的生活,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很糟糕,也会因为网上的消极情绪影响自身的心情。但是,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内容、与他人互动,也能够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一个动情的话题可能在现实世界中说不出口,在网络世界却可以沟通无碍。

雷雳说,“移动一代”使用手机的动机从强到弱依次是人际交往、刺激寻求、信息获取、自我呈现与现实回避。

当人际交往已经成为孩子们使用智能手机的首要功能时,家长们还是从“疏还是堵”这个问题直接跳到“如何疏导”上来吧。

北师大新闻学院的方增泉教授说,家庭对青少年网络素养影响颇大,家长最需要创造与孩子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成为孩子媒介生活的一部分,主动搭建起亲子沟通的平台和渠道,善于倾听孩子对网络行为的困惑,不是一味地批评,影响孩子的胜任感和自信心。

“手机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多少人睡觉醒来时第一件事情是拿手机,晚上睡着以后手机从手中滑落。”于丹说,手机对我们的陪伴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应该免役并赋能,让青少年的新媒体素养提升在家庭中实现。

这种素养,从深度解读到批判质疑、独立思考能力、辨别真伪能力,一直到自控能力和信息反哺能力,离不开对孩子的尊重,离不开高质量的陪伴和互动,离不开真正给孩子赋权和赋能。

解决问题,唯有耐心,和爱。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