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传家宝丨焦裕禄精神

时间:2021-03-28 20:41      

内容提要:50多年前,这里“漫天飞黄沙,遍地不生绿”。风沙扬起,埋没一片庄稼。1962年冬天,焦裕禄来到兰考,先后担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他带领大家查风口、探流沙、种泡桐、筑堤坝……

九曲黄河,在河南兰考拐了最后一道弯。

50多年前,这里“漫天飞黄沙,遍地不生绿”。风沙扬起,埋没一片庄稼。1962年冬天,焦裕禄来到兰考,先后担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他带领大家查风口、探流沙、种泡桐、筑堤坝……

如今,每年四五月份,这片曾经的沙土地都会变成粉紫色的泡桐花海。

△河南兰考县焦裕禄种植焦桐纪念地

2009年,习近平同志专程到兰考,致敬忠魂。在干部群众座谈会上,他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2014年3月,再次踏上兰考的土地,习近平总书记同焦裕禄亲属和基层模范干部代表亲切交流并合影留念。总书记动情地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禄精神的影响,是在焦裕禄事迹教育下成长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兰考县志》记载,从1171年至1949年,黄河兰考段决口143次之多。故道、故堤和沙丘、村庄结合,形成上百个风口。加上地势低、地下水位高、土壤含碱量大,风沙、内涝、盐碱成了兰考数百年不绝的“三害”。

1962年,“三害”尤为严重,压得兰考人民喘不过气来。乡亲们中间流传着“吃也愁,穿也愁,烧也愁,住也愁,前也愁,后也愁,白天愁,晚上愁,出门愁,进门愁,愁来愁去没个头”的“十愁歌”。

1962年12月,临危受命的焦裕禄来到兰考县,眼前是一望无边的黄沙、结着冰凌的洼窝,还有摇曳着枯草的盐碱地。老百姓苦笑着说,这些地,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盐碱,就是不见收庄稼。

△焦裕禄同志生前在田间劳动。

在兰考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焦裕禄跋涉5000余里,调研走访全县120多个大队,把兰考的情况摸了个透。为了除“三害”, 他带上技术员做实验,成功后在全县推广“贴膏药”(翻淤压沙)、“扎针”(种植刺槐固沙)的封沙丘方法。听乡亲们说,沙土地能种泡桐,泡桐长得快,既能挡风又能压沙,焦裕禄又带领大家种植以泡桐为主要树种的生态防护林。

过度劳累导致肝病越来越严重,焦裕禄便用一根棍子顶着肝部继续工作。办公室那把旧藤椅右侧,被硬生生顶出了一个大窟窿。1964年5月14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病逝,终年42岁。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2014年3月18日,在兰考县委老办公楼举行的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吟诵了自己于1990年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填写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语重心长地勉励党员干部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

“请大家讲,我们是来听的。”在2014年的兰考之行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到东坝头乡张庄村,走进村民家看望,和干部群众座谈。

兰考县张庄村是当年焦裕禄找到防治风沙良策,并首先取得成功的地方。

“我们要深入思考一个问题,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这么多,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些什么?”总书记的思考发人深省。

2014年5月,兰考县委、县政府作出“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庄严承诺。

贫困户状况千差万别,兰考县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因村因户施策,制定了12项有针对性的具体帮扶政策。有的贫困户通过种植温室大棚蔬菜实现脱贫,有的利用泡桐发展民族乐器产业……

△现在的河南兰考县张庄村村貌

东坝头乡张庄村坚持把脱贫攻坚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培育形成了“梦里张庄”旅游、莲藕种植、休闲观光鱼塘、采摘园、光伏发电等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实现了贫困户户户有项目,家家有增收。

2017年3月27日,兰考全县整体成功脱贫,成为河南首个“摘帽”的贫困县。3年脱贫7.7万人,兰考的脱贫之路,正是对焦裕禄精神的生动践行。

今天的兰考,大力推进绿化工程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以业兴城,奏响一曲转型发展“奋进曲”。

奔腾不息的滚滚黄河水见证,兰考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昂首阔步迈上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