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军民鱼水深情(现场评论·我在长征路上⑧)

时间:2019-07-10 03:59      

红军说到做到,百姓才会以诚待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人心就会永远在我们这边。

干字当头,实干为先,守诺如初,践诺不辍,是铸就血浓于水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和军民关系的基本保证。

一张借据,时隔63年后被兑现。在湖南汝城县档案馆,记者看到了这份发黄的借据。出借人胡四德,来自延寿官亨村;具借人叶祖令,是工农红军第三军团的一位司务长。1934年11月,中央红军先遣部队来到官亨,胡四德帮助红军在全村筹借粮食。直到1996年,这张藏在铁盒中的借据才被凿墙砌灶的胡四德之孙意外发现。1997年,汝城县按时价折款,兑现借据。此时,胡四德已去世多年,叶祖令早在1934年12月就牺牲于贵州石阡的长征途中。

一张借据,如同一句诺言。尽管还款的日子“迟到”了几十年,但守信践诺,是人民军队始终如一的宝贵品质,也是赢得民心的重要保证。据官亨村的老人回忆,红军来到延寿时,老百姓不知真相,纷纷逃入山中;面对空空如也的乡村,红军露宿巷道、不进民宅,用行动打消了村民的疑虑。所借的105担稻谷,相当于全村半年的口粮,并不富裕的乡民纷纷捐粮支援这支相识不久的革命队伍,这是何等深厚的信任?借据为“证”,见证了工农红军的优良作风,更证明了军民鱼水般的情谊。

守信践诺,靠的是严明的纪律和为民的情怀。从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宣布“不拿群众一个红薯”的规定,到在湖南桂东沙田镇正式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不侵占群众利益一直是铁纪军规的主要内容。相比“白匪”抢夺民财、欺辱百姓,红军秋毫无犯、令行禁止,深得群众信任与爱戴。藏在半个金瓜里的买粮铜板,请百姓帮忙照顾伤员的银元,送给群众的马灯与被褥,作为长征的“信物”,见证我党我军的优良作风。

守信践诺,算的是买卖公平的经济账,更是人心向背的政治账。借据虽小,却关乎百姓对我们这支队伍的看法。唯守信,方获信。为了一句承诺,江西于都赖福星一家几代人、80多年接力守护红军标语与漫画。只因赖福星珍重与红军的感情,便答应战士保护好自家墙上的宣传图文,即便敌军占领于都后也未把它们抹去。红军说到做到,百姓才会以诚待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人心就会永远在我们这边。千百万百姓以心相托,成为红军长征历经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的力量之源。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尽管那张借据早已泛黄,但党群同心、干群融洽、军民团结的要求始终如新。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干字当头,实干为先,守诺如初,践诺不辍,是铸就血浓于水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和军民关系的基本保证。

1934年,红军写给老乡借条,时隔几十年也要归还;1934年,随红六军团翻越南山的王震将军,立下了在这里建设大牧场的誓言,40年后成为现实;1934年,即将离开于都的红军指战员深情地对百姓说“我们一定会回来的”,历经15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召唤在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严守纪律,一心为民,方不负在党旗军旗前的庄严承诺。

《 人民日报 》( 2019年07月08日 05 版)

(责编:实习生(张佳妍)、刘融)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