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的酒文化逐渐变了味,“醉酒”、“酗酒”、“劝酒”似乎成了酒桌上的常态。然而,作为世界三大酒文化发源地的中国传统酒文化,真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吗?
本文将带你回顾在中国泱泱五千年的传承当中,逐渐被遗忘的真正的“酒文化”......
变味儿了的“酒桌文化”
前段时间有个很热门的话题一度冲上热搜:90后长大了,酒桌文化还有存活的土壤吗?
曾经在父辈的“酒桌文化”熏陶下长大的90后,对于某些充满了陋习的酒桌文化可谓是深恶痛绝。
没有在酒局后呕吐过的人,不足以聊人生,这恐怕也是所有职场人都经历过的痛苦。
那种让人深恶痛绝的酒局,越是喝到不省人事,越是喝到丑态百出,才越是圆满,而这样的酒局正是年轻人所不能接受的。
中国的白酒文化和酒桌文化传承几千年,但是却在不断传承的过程当中逐渐变了味儿。
如之前那个“应届毕业生因不喝酒被领导扇耳光”的新闻一样。应届毕业生小杨通过校园招聘进入了北京的一家银行,却因为在单位的聚餐当中拒绝喝酒,而遭到了某领导的羞辱和谩骂。
甚至在席间还发生了斗殴、对女同事动手动脚的情况,最后还惊动了警察。这样的酒桌文化,真的是号称礼仪之邦的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吗?
随着历史变化的“酒文化”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酿酒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酒系的发源地之一。
如今中国的酒文化已经不单单代表着食物的需求,更承载了几千年的厚重的历史文化,白酒已经和文化、礼仪、传承牢牢地绑定到了一起。
如果说伏特加、威士忌等外国洋酒所代表的是新潮和时尚,那么传承时间更长久的白酒则代表着厚重和沉淀。
中国历史上的白酒文化:
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洒脱;
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爽;
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恬静;
也有“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的癫狂。
在中国,酒和文化、诗歌总是分不开的。
然而到了如今,酒文化已经逐渐从曾经的礼仪、文化演变得不太像中国的传统文化了。
许多恶俗而充满套路的“我有故事也有酒,今天晚上跟我走”、“野格配红牛,玩骰你最牛”的言论开始充斥在现在的酒桌之上。
有时候不禁感到疑惑,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真正酒文化到底是怎样的?
中国真正的“酒文化”
现在的90后所痛恨的酒桌文化,和我国历史上所传承的酒文化,不能一概而论。从汉朝开始,酒文化就已经和儒家的“克己复礼”思想紧紧结合在了一起。
说起最正宗的酒文化,“礼”字应当是排在第一位的。
中国人的“礼”,讲求尊重,与韩国、日本森严的登记制度不同,中国人所讲究的“礼”是发乎内心的尊重,以及对自身道德的要求。
在儒家的思想中,“酒德”二字最为重要。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指的是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商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饮酒”。
在《尚书·酒诰》中更是集中体现了儒家所追求的酒德:
·“饮惟祀”,意思是只有在祭祀中才能饮酒;
·“无彝酒”,意思是不要经常饮酒,平时少饮酒,节约粮食;
·“执群饮”,意思是不要聚众饮酒;
·“禁沉湎”,意思是不要饮酒过度,产生酗酒的行为。
在儒家的思想当中,并不反对饮酒,用酒来祭祀敬神,养老奉宾(供养长辈,招待宾客),都是酒德的体现。
除此之外,古代还有比现代更加繁琐的饮酒礼仪,分别是:拜、祭、啐、卒爵。
在古代,人民普遍比较迷信,更加信奉天地、神明,所以在饮酒前要先做出跪拜的动作表示对滋养万物的大地的敬意,接着倒出酒在地上,祭谢大地的生养之德。
至于“啐”则是品尝酒味并赞赏,令主人高兴,最后的“卒爵”则指的是仰杯而尽。
当然,这样繁琐的礼仪在今天已经看不到了。现代人更多的时候要么小杯慢品,要么一饮而尽。
“仁之初,战为和”
泱泱大国传承上下五千年,有很多东西都会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不可避免的遗失,曾经惊艳世界的汉服、茶道、蜀绣、苏州评弹等等,都正在经历这一艰难的时期。
包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占据了很大篇幅的酒文化。
曾经讲究礼仪、讲究情感的酒文化,到了今天,却演变成了为更多年轻人所不喜的“酒桌文化”。
然而,随着90后的长大,自我意识开始苏醒,有了更独立的思想。父辈们所接受到的消息和文化越来越多,令人不适的“酒桌文化”也在逐渐消失。
仁战正是追寻着儒家“仁”的精神,以“仁之初,战为和”为核心理念,传导更富有精神内涵的中国酒文化,致力于将自身打造为更具文化内核、有更多包容性、有更多精神内涵的白酒品牌。
继承并传播儒家“仁”的思想。希望能够在白酒文化当中,找寻到儒家所提的“天下大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