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问 | 夭折的“回炉班”,是作秀还是探索?

时间:2019-06-29 11:48      

坊问 | 夭折的“回炉班”,是作秀还是探索?

“如果打分,我会给回炉班打零分。”“我不想谈这个事情,我现在就是个普通老百姓。”“这个事情对我的家人、生活影响很大。”

事过两年,争议依旧,在旬阳当地谈及“回炉”,仍然是一个“烧脑”话题。曾经被标榜“基层治吏样板间”的“干部回炉班”,也因遇到了种种现实困难而在举办第一期后,夭折了。

2017年,陕西原旬阳国土局党组班子因长期不团结,内耗大等问题被集体免职。有人拍手称快,基层问责“快狠猛”,是一次大胆尝试;有人质疑作秀,批评问责欠缺“准头”。基层治理,历来错综复杂,一次尝试需经时间淬火,效果检验。

曾经被寄予厚望,以期在基层推广的“回炉班”究竟如何?回炉的干部,是否真的“重生”?为何在一期之后戛然而止?

回炉:重生,还是断崖?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明显感受到当地干部在谈到回炉班时的“防备”态度,有人暗示,“进了那个地方,政治生涯基本结束,并不会再有前途。”

多番联系后,记者才见到了原旬阳县国土局局长李锋。从“一把手”掌舵全局,到基层被指派任务,面对落差极大的岗位调整,这位别人口的“硬派”局长见到记者时,有些尴尬。

在接管国土局之前,他便听说过这个班子是个难管的“硬茬儿”,红头文件当欠条、农民工挂历讨薪、购置超标车......几乎无人愿趟这滩“浑水”。2015年,素有“救火队长”之称的李锋接受任命,但2年的管理却差强人意,不仅乱象未除,李锋自己也负面不断。2017年,随着陕西全省从严治吏的发条拧紧,问题重重的旬阳国土局领导班子被集体免职,李锋也被一起送到了“回炉班”。

重新学习党史党章、观看专题片、参观革命基地、结业考试、签订承诺书......“回炉锻造”之后,李锋和另外3名原党组成员调离国土系统,安排至基层岗位。如今,李锋在旬阳县委督查室负责扶贫督查工作,虽然身份的转变造成了心理的落差,但他表示,“现在深入基层工作,让我更脚踏实地。”

与李锋同期“回炉”的还有高波,继续留任原岗的他,乐观坦然了许多。“组织把我继续留下,就是对我的信任和肯定,我就要比原先更加努力负责。”在国土系统工作32年的高波,刚升任党组成员后不久,就遇上了“集体免职”事件,牵涉甚少的高波面对这场风暴选择坦然接受改造。在回炉班的结业考试中,高波以第二名的成绩顺利“毕业”,和其他2名原党组成员回到原先工作岗位,不再担任党组成员职务。

记者从回炉干部的领导和同事的口中得知,大部分“问题干部”都有一定提升,能迅速投入工作,对他们的评价也颇高。但并非每个问题干部一朝“回炉”就能锻造得“炉火纯青”,最终能否“淬火成金”,关键还在干部自身。

在采访中,有些干部表明,“回炉班”虽然初心为治吏,但在现实操作中,“能上能下”的机制在基层的着陆还是有些差距,“基本上不会再被重用,毕竟是问题干部。”明显的抵触,甚至谈及而色变,是采访中最突出的表现。

“回炉班”潦草收场?

对于回炉班,一些干部有了思想包袱,他们认为“回炉”不仅会丢面子,还会被打上负面标签,政治生涯就结束了。

“不想谈及这个问题”、“这个事之后就不愿与人接触了”、“现在我不想再去担任任何的领导职务”、“我已经被贴上了这样一个标签还谈什么前途”......

显然,干部“召回”引起了大反应,说明造成了压力,带来了杀伤力。“换个角度看,这些干部爱面子也是好事,说明他们还有自尊心。”陕西省社科院政治与法律研究所副所长陈波解释道。不知耻,则不知勇,不明差距,则不知奋进方向。抓住干部的这种心理,倒逼其正视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实现“缺什么补什么”的最佳目的。

但实操过程,困难重重。记者了解到,至今,旬阳干部“回炉班”仅开办一期便无疾而终。

“第一期办完后,影响比较大,我们也想继续办,但是在后续的回炉班人选上遇到了困难。”邹世海道出了困境。两年来,“回炉班”门庭冷落,旬阳依靠各级党组主动上报入班人员名单,都一无所获。

如果下“硬”指标,每个单位必须报几个,难免会造成“冤假错案”,沦为形式主义;下“软”命令,将选人这样棘手的事情“甩锅”基层党组,依靠各单位自查自纠,又让“回炉班”形同虚设。

“家丑不可外扬”、“不将矛盾交给组织”的传统观念下,各单位更愿意“将问题化解在内部”。这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小矛盾,但降低了干部的犯错成本,形成相互包庇的现象,让大问题不断发酵,最终导致类似原旬阳县国土局班子集体免职这样的局面。

同时,问题干部不分轻重一股脑都被送去“锻造”,有干部觉得委屈,有干部抵触。

“一个单位,有表现好的,也有表现差的,你要把真正不干事的人送去回炉锻造,可以。但如果不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认为是变味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当事人再提起此事时,仍然情绪激动。他对当年被送进回炉班耿耿于怀,质疑评判标准。

另一方面,记者也注意到,一些干部的干事热情并不高。“我现在就是个平头老百姓,安排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我现在已经五十多岁了,我只想在这个岗位上平平安安的到退休。”这样的回炉效果,难免让人唏嘘。

究其原因,无非是一些人认为,被“回炉”就等于“没前途”,“一身清白的干部都挤破头往上冲,我们犯了错的干部哪还有机会”鉴于这种思想,他们认为,再努力组织也不会考虑提拔了。

同治病救人一样,手术之后的“缝合”与“恢复”同样重要。然而,后续没有科学严谨的跟踪回访,也成了回炉班的“隐形伤口”。虽然容错纠错保住了工作,但仍感觉“被组织抛弃了”“被同事看扁了”“影响家人了”,工作、心理、家庭方面的落差,大多靠自己消化。

“回炉”思路可取,制度还需完善

两年后,再看陕西旬阳集体免职、回炉锻造事件,已并非个案新鲜事。“召回”问题干部成为了各地政府治疴的利器,“回炉班”遍地开花了。

备受推崇的深层原因在于,制度上,它打破了干部“能上不能下”的惯例,是执政思路的创新;对于“问题干部”,回炉班既是一道“警示线”,又是干部犯错后的“缓冲垫”,是干部“容错纠错”“能上能下”机制落地基层的新探索。

“实际上,不仅是被回炉的问题干部本人接受了教育,这次‘回炉’事件对于旬阳整个干部队伍都是一种教育、一种警醒,这之后我们整体干部队伍的作风和干事热情都得到了激发。”旬阳县纪委副书记曹家兴认为,回炉班带来的改变并不止于个人。

从这个角度来讲,“回炉锻造”起到了警示作用,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知耻知止。这既是对党的事业负责,也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关心爱护。但遗憾的是,这种“创新”在执行中却变成了“尝新”。

出于种种原因,旬阳的“回炉锻造班”仅开办一期便告夭折。那么,回炉班的难点与阻力究竟在哪里?无疾而终的回炉班是否还值得推广?

官方认为,是“回炉”二字负面舆论较多,让干部思想压力太大,担心挫伤干部干事热情,但专家学者们却有不同的看法。

“个人面子重要还是行政作为重要?”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侯学华表示,问题干部的“回炉再造”,对个人来说有失“面子”,但关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的“底子”。所以,该“回炉”的时候那就要“回炉”,并且要“回”得有效。

“干部回炉班没有办下去,本身不在于名称这些形式的东西,而在于它整体运作机制的不完善。”侯学华指向更深层:旬阳“回炉班”缺少“支撑点”。

他认为,旬阳干部回炉班的思路可取,它有点子、有做法、但是没有制度配套,“它实际上需要建立完善的‘回炉’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同时也需要构建大众公共文化去支撑行政人员敢作为敢担当。”

那么,不让“回炉”流于形式,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专家建议,回炉班要继续办,还要办出实效,就要由政府建立科学而严密的名单筛选流程,制定一个细化且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哪些问题可以自查自纠?哪些问题需要“回炉”解决?哪些干部值得拯救?哪些干部选择放弃?靠法治而不是人治,如此,“一把尺子量到底”,被“召回”的干部心服口服,“召回”制度也才能“长寿”,继续推行下去。

其后,重新“熔造锻打”效果如何,必须严格细化锻造措施,做好“锻造”考核考评,并认真甄别干部改造情况。看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作风上、能力上是否有大醒悟、大转变、大提升;对于已经“出炉”重新上岗的干部,不仅要进行重点追踪监督,还要进行民意测评,看他们是不是能够知耻而后勇,胜任新岗位。

“要设计好‘下’了之后再‘上’的路径,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陈波补充道,对于“锻造”效果好,在新岗位上表现突出的干部应一视同仁,在适当时机考虑任用,拨动能下也能上的“砝码”。

值得警惕的是,“召回”与“复出”的任性反弹。要防止出现“病树”年年有,“烂树”成常态的情况。组织的“救生衣”不能滥穿,对于犯错后拒绝“拯救”的干部,或拯救失败的干部,必须放弃。如此,以制度为约束,才能念响干部奋发有为的“紧箍咒”,为从严治党加上一把“安全锁”。

让不在状态的干部,通过“回炉再造”以求蝶变,旬阳在先行先试。然而,如何让“回炉班”不流于形式,长期有效地办下去?如何在从严治吏的路上,深度探索干部管理和考核制度,各级党组仍然任重而道远。

采访结束时,该县也表示,回炉班一定要继续开下去,并会完善相关制度,且对于表现优秀的“回炉干部”,考虑在日后的机构改革中重新任用。相信未来,更加完善的干部“召回”制度,将让“人尽其用”、“人岗相适”成为共识,把干部资源用好、用活、用出实效。其所带来的作风之变,也将在官场久久发酵。

(责编:袁勃)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