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时间:2020-11-26 09:10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天津北方网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高度评价了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提出了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即将如期实现。这为“十四五”时期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与科学把握,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的庄严承诺。明年上半年党中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的系统评估和总结,必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直接决定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关键一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进程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我们党在努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思想,推进了许多领域的现代化进程,并取得巨大成就。其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形成的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性思想。

小康社会,承载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小康,自古以来就是指中华先民所追求和向往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一种生活状态。《诗经》的《大雅·民劳》中就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之说。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小康”概念开始与中国现代化及其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紧密联系起来,小康社会作为一个历史发展阶段深深地嵌入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从此,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蜿蜒而伸,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强调把建设小康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紧密联系起来,并一以贯之地推进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进程。立足于改革开放前30年“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进程,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这个目标在上世纪末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作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阶段性目标和步骤。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确保到本世纪中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大会主题,并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党的十九大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一战略安排,既体现了我们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视角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地位的科学定位,也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进一步深化认识,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没有基本现代化,更不可能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者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续相继的三个关键性的历史发展阶段,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进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自鸦片战争始,中国在外侵内腐综合作用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低谷。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百年屈辱中被动融入世界历史进程,开始艰难寻求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国家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现代化之路。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揭开了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之路的崭新篇章。从此,我们党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扛在肩上。近百年来,我们党相继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并开创了一条实现民族复兴的光明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党始终坚持民族复兴这个长期战略目标,把不断地建设一个全面小康社会作为阶段性战略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取得了显著成绩。老百姓的“挨饿”问题、温饱问题、基本小康问题、总体小康问题,一个接一个地被解决了,小康社会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不断地被人民所认可、为历史所检验。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这是我们党从民族复兴视角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地位的科学定位。全面小康和民族复兴,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阶段。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

为了走好走实这“关键一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现阶段战略目标,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个战略举措,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辉煌成就。我国不仅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体量越来越大,而且已经是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我国不仅构建起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教育等民生领域的社会保障体系,最重要的是在人类反贫困史上谱写了辉煌篇章,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了中国贡献,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19年底,我国贫困人口减少到551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2020年底,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将首次实现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这将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

新时代,站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的历史节点,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将在此基础上乘势而上,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党的十九大为我们所设计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实现党的十九大为我们所描绘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

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价值

回看过去,改革开放40余年,一路走来,道路虽并不平坦,但我们抓住了一个又一个的机遇,战胜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风险挑战与矛盾问题,终于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所强调的“小康”注重于发展水平。我们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发展内涵越来越丰富,社会贫富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生活比较殷实,并在向着美好生活前进。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99万余亿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71元增加到2019年的3万余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达到4亿多人;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我国建成了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5亿多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所强调的“全面”注重于解决发展中的平衡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全面小康社会,是全领域小康,不是某一领域单兵突进,而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获得协调发展,做到了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全面小康社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而不是某一群体、某一阶层、某一个民族的小康,做到了覆盖所有人口、惠及全体人民,没有出现有人掉队;全面小康社会,是全区域小康,而不是某一地区小康,做到了覆盖所有地区和城乡,没有让一个区域掉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深化认识的结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了探索性贡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富实践、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发展了我国现代化理论。第一,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执政能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过程中得到全方位锻炼与全面提升,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了政治保障。第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从各方面各领域为全面实现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三,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现代化划分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个历史阶段,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阶段理论。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意味着一个“全面”完成,另一个“全面”开启,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升级了党的治国理政总方略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治国理政总方略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进化升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展望未来,面对国内新的社会主要矛盾,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启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矛盾与问题不会减少而是不断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不确定性的国际形势会越来越不确定。如果应对不好或不力,发生系统性风险或犯下颠覆性错误,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此,我们一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二要保持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在进一步协调推进升级版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又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精神上给我们党和人民带来的无比信心与强大动力,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