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纽交所是世界上第二大证券交易所。有人说,纽交所两百多年的历史,恰似一个乐观主义者的凯旋丰碑。不管金融机构的交易员还是金融媒体的专业主播、财经记者、交易所及上市公司员工、管理层,他们都在这个巨大的生态圈中,兢兢业业、满怀热情地工作,造就了这个全球金融市场独一无二的交易平台。纽交所的伟大,来自这些人物的伟大!
本文作者王晶是就曾是这些人物中的一员,她作为美国中文电视前首席财经记者兼主持,常驻纽交所和纳斯达克,她用她独特的视角和大量第一手采访资料,著成了这本《亲历纽交所》,分享这个时代伟大人物的独特经历,值得一读。
本文转载自:财经记者圈/微信号: caiji007
7?前,我开始作为美国中文电视的财经记者,常驻纽交所和纳斯达克,负责每日财经新闻播报以及采访工作。我经历?无数令人热血振奋的敲钟仪式,也采访?许多登陆美股的公司高管。我有幸总能在现场与那些创业者、企业家们一起站在纽交所的交?大厅,享受着资本市场最打鸡血的时刻,但也经常被一种置身事外的感受所困惑,我甚至一度出现?一种可怕又真实的感觉:这?并?属于我。
直到前一阵子,我从公众号“财经记者圈”中读到?同为新闻人吴婷说的一段话,她说:“我就在很长的时间?,过着像坐牢一样的生活:前面是一台摄像机,全世界能看到我,但是我看?到全世界,我只是对着一个摄像机在说话而已。那种感觉很难受,而且是直播,每天都要在,真的像一个大牢。”
深以为然。虽然我非常享受面对镜头以及做新闻直播的所有过程,但从业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的内心深处有一扇门没有打开,而我渴望去打开那扇门。这也是我花?三?多时间,克服?大大小小的困难,最终完成?《亲历纽交所》这本书的原因。
在华尔街担任财经记者的七?时间中,我的专访对象囊括?纽交所交?员、经济学家、上市公司高管,甚至是?融大鳄和政要,但是无论对方有着怎样的故事,??公事般的采访总是随着一天工作的结束嘎然而止,就好比考生完成答卷一样。而我,是多么渴望去深入?解那些人背后的故事,真正意义上走进他们工作的世界,走进华尔街。在他们身上,?仅仅储备?丰富的?融知识,?有人性的闪光。那些闪光,我认为才是他们立足于社会的真正原因。
在书中采访的15位嘉宾中,有八位是或曾经是纽交所交?员,有三位是纽交所前员工,有四位是和纽交所密切相关的财经新闻工作者。下面,我借助对书中媒体人的采访片段以及自己的从业心?,与大家分享我从中的一些感悟。可能有些感悟存在争议,欢迎大家和我交流。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这?话很对,但也?全对。
这?的“?全对”,我主要是指在记者工作中偶然遇到的采访机会。我过去时常对自己?自信,有幸碰到某些领域的大牛,却觉得自己对这个领域?够?解,没有自信前去邀约采访。可是,我逐渐发现,这钟心态并?能帮助我在未来?好地准备采访。事实上,我们总是一边抓住机会,一边去补充学习。因为现实是,等你把某个领域的知识完全储备好,采访机会早就??。
当然,机会总会在?经意时悄悄到来,你需要做的是发现机会并及时做决定。而机会到来时,最?想的状态是你已经做好?十足的准备。但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是否就要放弃那个机会呢??要。当你看到机会时,去尝试,去试图?用它,因为你仍有可能因此改变自己的一生。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时刻对知识充满好奇和渴望
在《亲历纽交所》一书中,我专访?美国CNBC电视台的王牌记者Bob Pisani,他说他唯一害怕的就是在未来某一天,他对获取信息的渴望突然消失,对未来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再关心。因为对于一个成功的记者来说,首当其冲的技能是好奇心,正是好奇心驱动着媒体人?断前进。
有关996的辩论
前一阵子,有关互联网996的话题持续发酵,引起??少争论。?过,无论你是996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可能根本?在讨论的范畴。我认识的?少新闻人,在精神上都处于24小时连轴转的工作状态,因为你时刻需要知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么。特别是财经记者。举个?子,美股记者的工作状态?会仅仅局限于美股的开市时间,因为在美股闭市期间,欧洲股市和亚洲股市还在进?中,记者只有对全球股市都保持关注,才能对大局有一个全面的?解。美国CNBC电视台的王牌记者Bob Pisani也和我谈到过工作时长这个问题,他说:“这份工作的问题之一是你只能全盘接受它,但凡你想有所挣扎,你就会遇上麻烦。”
为?让自己对全球股市有透彻的?解,Bob连下班后的时间都?放过,他会去和交?员共进晚餐,扩展人脉资源。他说:“我是一名真正的记者,记者需要有资源,这些资源的观点应是大家所认可和尊重的。这要求我尽可能多的与人交流,明确发生??么,明确我对一件事物的?解是正确的,明确我能精确解释一件复杂的事情并充满自信。”
如何报道财经新闻?
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解你的受众群,因为你需要根据受众群的背景和偏好,进?有针对性的新闻选题。
其次,?同于体育或娱乐新闻,财经新闻因为包含?大?专业术语和数据,而显得比较“枯燥”。
如何让枯燥的内容变得?懂?接受?在我采访凤凰卫视驻华尔街资深记者庞哲?师时,她的回答让我茅塞顿开:“很多财经记者都有这样一个误解,就是在采访前总想把自己的问题设计得很专业,觉得这样很酷,其实这样做并?一定对。因为你的节目受众是大众,你做的内容是给?百姓看的,如果大家都听?懂你在问啥,你是在干?么呢?有人顾虑觉得如果问的?专业,会显得自己很傻,但节目并?是关于你的,而是关于所有观众的。你考虑的应该是观众,而?是你自己。”
?过,这也取决于细分受众。庞哲认为,上述情况适合于泛财经的内容,?百姓是主要观众,他们通过节目对一件事物或一个现象有所?解。但如果节目是讨论政策性问题,受众是学者,对财经有兴趣的特定观众群,那么就应该尽?专业,?要让大家看完节目后感觉是在浪费时间,一无所获。作为一名财经记者,需要随时保持?感性,知道自己的观众群是谁,进而?断调整自己的内容。
在新媒体和科技的冲击下,传统财经记者的一部分工作已经失去?意义,如何转型?
科技冲击到的?仅是交?大厅,财经媒体也在当下面临巨大挑战。当新闻机构已经开始用机?人撰写稿件,如果记者还只是单纯做着日常新闻报道而没有任何特色,那么,这种形式并无受众可言。举个简单的?子,在过去,观众和投资者可能需要依赖财经媒体的报道来获知股市的最新动态,但现在,这些信息早已被互联网和电脑取代。美东时间下午4点整,投资者能直接通过网络获知美股三大指数的收盘点位。如果财经媒体还在一成?变按照过去的方式报道这些新闻,会发现这些内容早已没有新闻价值。
那么,现在的财经媒体应该制作怎样的新闻?曾获德国商业记者奖的资深财经记者Markus Koch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广阔的视角帮助投资者对各类新闻进?定位和导航,?多与人们的心??为相关。比如,如何对待自己因?钱而产生的恐惧?如何控制预期?如何设定长期目标?如何管?投资心态?这条IBM的新闻让你感到惊恐吗?然而,苹果公司股价在一天之内上涨下跌1美元这样的新闻,并?要紧。
解决焦虑的有效方法:保持工作。
首先特别说明,这?是提倡大家都成为工作狂,这只是说,如果你现在很焦虑,但没有其他办法有效缓解焦虑的话,(看电影打游戏只能短暂缓解焦虑,并且长期而言甚至会加重焦虑程度,?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埋头工作是手头最?之有效,也是最简单地克服焦虑的方法。
普?策奖获得者、在美联社工作?50?的摄影记者Richard Drew已经?过7旬,却依旧战斗在新闻工作的最前线,每天扛着两部沉重的相机满城跑。他有很多经典的作品,其中一张是他在911恐袭事件当天?顾自身安危,在双子塔即将倾塌之际抓拍的照片——“坠落的人(Falling Man)”。在我对他进?的采访中,我问他,他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最焦虑的事情是?么?他竟对我表示,他最担心第二天失业,失去收入保障。我继续问他,如何应对这个焦虑?他简短答道:“继续工作”。
是的,纽约遭遇大?雪,他会冲出办公室到街上拍照。城市街道水管破裂导致水漫四处,他立刻前往。股市突然跳水,他又会出现一小时内现身纽交所。总之,哪?有突发他就在哪?,大家甚至经常会忘记他的?龄。当然,我相信他对工作的坚持?仅仅是出于解决焦虑,而是出于他对工作的那份热爱和执着。拥有天赋的人?一定优秀,优秀的人往往需要拥有坚毅的品质。
王晶 著
中信出版集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