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再多,不如实践落实;琢磨再久,不如身体力行。答案在办公桌上讨论不出来,必须用行动来说话
前不久到西藏采访,其中一站是去日喀则市的南木林县。
听名字,以为是个草木葱郁的地方,和同行的人聊起来才知道:“举目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才是那儿最大的特点,最恶劣时,连地上的鹅卵石都能刮着跑。风沙,是几百年来困扰这里的大难题。
从日喀则市区出发,车自南向北开,窗外果然传来大风的起伏声,但和传言不同,曾经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上,此时,杨树、榆树、柳树、沙棘……正密密麻麻交替错落地稳稳站着。
原来,通过植树造林,从2014年到2018年底,南木林县已经种上了3万多亩的生态林、192万余株各类苗木,保存率达到92%,戈壁荒滩上,一个生态示范区愣是从石头缝里长了出来。
“不过,造这些生态林,成本有限制。”县里一位干部说,生态林防风固沙作用大,但没什么经济效益,光靠政策资金投入,想把几十万亩的戈壁滩都变绿,缺乏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于是,当时有人提出,弄些经济树种来,行不行?
南木林县委书记姜国杰说,刚提这个方案时,大家都摇头,海拔4000米,氧气稀少、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生态林里的本地树种成活尚且不易,从来就没在西藏种过的树,种下去怎么可能活得了?
确实,想种经济林,没有国家政策兜底,谁愿意拿钱往沙子里扔?可究竟行不行,答案在办公桌上讨论不出来,要想解谜,必须得用行动来说话。
在山东援藏干部的牵线下,南木林县引入了一家山东的苗木企业,企业试着承包了300亩荒地,一次栽下去37种树,过了3年,谜底揭晓,居然有23种活得挺好,这给南木林县带来了意外之喜。姜国杰说,虽然目前只有1000多亩,但经济效益已经显现,不用砍树,海棠果、元宝枫叶摘下来就能卖钱。除此之外,好生态还能吸引游客,今年县里就打算办一次海棠主题的旅游节。
不过几年时间,南木林的荒滩戈壁摇身变成了生态绿洲,若放在十几年前,有人描绘这样一幅场景,一定像痴人说梦,但回望这段种树的历史,会发现成绩并不意外。靠着“不如试一试”的态度,贫瘠的高原砂石里也能闯出一片生态发展天地,可见,想得再多,不如实践落实;琢磨再久,不如身体力行。放眼基层遇到的各类挑战,不论是社会治理还是脱贫攻坚,还是得少在案头谈问题,多用行动找答案,说不定,也能种出一片“经济林”呢。
(作者为本报上海分社记者)
栏目投稿邮箱:yxxz8494@163.com
《 人民日报 》( 2019年06月04日 11 版)
(责编:王仁宏、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