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5月25日,人民日报一版刊发消息,报道了1953年全国各大中城市扫盲的情况。
数据来源:本报及新华社报道
5月的清晨温暖和煦,大连旅顺口区三涧堡中心小学操场上,一群少年专注地练习着曲棍球……“现在城乡教育差距不断缩小,我们学校覆盖的8个村的所有适龄孩子,都按义务教育规定顺利入学。”三涧堡中心小学大队辅导员周世丹说,1945年建校之初时,校址还只是一处村民房屋。如今,这里不仅有美丽的校园、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还开设了曲棍球、乐之声等工作室,教学条件越来越好了。
今天,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学习形式也多种多样。在线阅读、24小时书店、流动图书馆等的出现,让知识变得更易获得。在乡村,图书馆的建设普及、农技小课堂的开设、互联网教育的兴起,都在不断地拓宽着学习、教育的覆盖面。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提升国民素质,国家把扫除文盲作为重要任务。195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随后,扫盲班、识字班广泛开设,速成识字法得到推广、《新华字典》等工具书接连出版……电灯下、油灯旁,学习读报的人越来越多。
改革开放后,扫盲工作更是有了明确时间线:1988年2月,国务院发布《扫除文盲工作条例》;1992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到20世纪末,我国要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11年底,我国“两基”目标全面实现。截至2017年,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6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
(本报记者王金海、胡婧怡、刘涓溪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9年06月04日 06 版)
(责编: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