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三贵:多措并举夺取战“疫”战贫双线胜利

时间:2020-03-13 13:31      

【开栏的话】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读懂“中国之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

2020年1月2日起,人民网推出《中国之治》栏目,围绕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维度,聚焦“中国之治”,解析发展背后的“中国密码”。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

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疫情防控是特殊考验,脱贫攻坚是时代使命,如何让战“疫”战贫齐发力?《中国之治》栏目本期邀请的对话嘉宾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共同探讨“多措并举夺取战‘疫’战贫双线胜利”。

脱贫攻坚基础打得很牢 夺取全面胜利有底气

 人民网: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6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中提到,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在您看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决夺取胜利”的底气从何而来?

 汪三贵:习近平总书记从六个方面谈脱贫攻坚的成就,可以看到各个方面进展都比较顺利。说明脱贫攻坚基础打得很牢,夺取全面胜利有底气。

 首先,底气来源于目前贫困人口数量不到以往每年减贫人口的一半,之前每年减少一千多万,今年还剩下551万。但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这些人都在最穷的“三州三区”,还有一些其它地区特殊类型贫困人口。但是即使再穷,经过这些年的持续努力也已有很大改善。在“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时,要将一些关键问题如“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增收、社会保障等政策落实到位。

 其次,脱贫攻坚基础打得很牢。近年832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长9.7%,比同期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2.2个百分点。收入增长明显,基础条件改善,基本实现村村通路,特色扶贫产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这些也增强了脱贫和发展的后劲。

 最后,扶贫治理一方面注重贫困户的“扶智与扶志”,一方面也通过基层干部驻村帮扶建立完整体系,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设有定点帮扶的干部,整个帮扶机制体系基本建立且运行良好。基于这些方面,今年完成脱贫攻坚没有问题。

“点对点”促贫困户就业 防疫脱贫两手抓

 人民网:您在之前采访中提到疫情造成的影响集中在就业和产业两方面,目前企业复工采取的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的精准对接,是否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汪三贵:目前“点对点”的方式,既能有效防控疫情传播,同时能够让贫困户迅速到岗,增加工资收入,这属于帮助贫困户外出就业。

 还有一部分劳动力弱的贫困家庭,倾向选择当地就业。这要求各地的扶贫车间、脱贫工厂、公益岗位等要尽快采取措施,特别是受疫情影响不大的地区应尽快复工复产,恢复当地就业市场上的工作岗位,让贫困户尽快就业,减少因疫情造成不能及时开工的负面影响。因此,外出就业能够尽快外出,本地就业机会要尽快创造及恢复起来,这样能够保障贫困户的工资性收入。

 同时,针对目前部分季节性农产品特别是畜牧产品面临卖难问题,应当充分利用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电子商务方式,如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等平台,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贫困户解决销售问题。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对口帮扶企业、帮扶地区等定点采购解决卖难问题。当前季节要销售的产品总体而言较少,特殊商品如果组织得好,问题能够解决。

双线作战要谨防“因疫返贫”

 人民网:此次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要做好对因疫致贫返贫人口的帮扶,关于这一群人政府应当采取哪些措施进行精准扶贫?

 汪三贵:这几年大部分人群已经脱贫,但是脱贫的稳定性和程度是不同的。一些人脱贫达到基本标准,但是离标准线很近,就有相当风险因疫返贫。

 总书记指出,据各地初步摸底,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存在致贫风险。对这些群体要做好具体细致的工作,对已脱贫的人口做好“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现在需要做的工作是密切跟踪,观察返贫风险出现在哪些方面,如就业、收入等方面受到疫情影响,可能就达不到贫困线了。这个是我们重点要关注的。要因人因户施策,针对不同风险点进行解决。除此之外还有合理设置更多公益岗位等。确实困难的可以考虑增加转移性收入,或通过入股分红等增加资产收益扶贫等。通过多种途径增加收入。

 如果是产业方面的问题,应尽快帮助恢复产业发展,通过多种模式帮助贫困户将产品变成收入。

 边缘非贫困户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按照目前政策不是贫困户,不适用目前帮扶贫困户的政策,但是有因疫返贫的可能。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提出,对已经实现稳定脱贫的地方,各地可以统筹安排专项扶贫资金,支持非贫困县、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脱贫。那么是否针对有陷入贫困风险的边缘贫困户做一些政策调整,这个问题值得关注

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长远机制

 人民网: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稳定脱贫要健全“益贫带贫”机制。“益贫带贫”具体如何落实?

 汪三贵: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长远机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稳定创收。收入稳定后才能促进生活的改善。

 “益贫”是指如何让贫困户积极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够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受益,这是最核心的。因为贫困户通常在社会中处于能力不足、信息不对称的地位,如果完全凭借市场机制,常常落后,难以受益。因此,各级政府在考虑产业规划、产业布局时,应当想办法让贫困户优先参与。

 “带贫”是指通过具体扶贫政策让贫困户受益。主要是产业扶贫,包括财政支持、小额扶贫贷款,政策保险等方面支持政策。但单靠贫困户“单打独斗”比较困难,需要通过专业公司、合作社、能人大户等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帮助解决市场问题、技术问题等,让贫困户能够边干边学,不断增强自己的能力,慢慢培养成为一个小专业户,最后才能脱贫,脱贫才能稳定。扶贫产业需要有效利用双赢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与企业等现代经营主体双向受益,从而实现可持续的扶贫和发展。

 “带贫”还包括就业方面。对多数贫困户而言,就业扶贫可能是最合适的选择。需要帮助贫困户获得稳定的、长期的就业机会。除此之外,“两不愁三保障”中,教育、医疗等非常重要。如何让贫困县的孩子能够稳定上学,健康扶贫如何稳定,这些同时需要长期有力的机制建设。

多方面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

人民网:总书记提出,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将是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之后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如何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汪三贵: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应从多个方面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首先,两者目标不完全一样。脱贫目标比较明确,如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收入超过贫困线等。乡村振兴要求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脱贫攻坚在这些方面有所涉及,但是范围没有这么宽。应当说,乡村振兴的目标更长远,提出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不仅仅是脱贫,而是一个更远、更宏大、涉及面更广的目标。其次,脱贫攻坚针对贫困户,而乡村振兴是针对所有的农村范围。

从衔接点而言,例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谈及“产业”。前者侧重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而乡村振兴要“产业兴旺”,指的是整体产业,而不仅是扶贫产业。如果二者要进行衔接,首先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就要有新的、更大的产业发展政策和产业规划。在衔接过程中要考虑到下一阶段相对贫困人口如何受益。产业兴旺主要依靠专业化公司、家庭农场等现代经营主体,因此需要考虑如何建立利益机制,使低收入人口、相对贫困人口能够在产业发展中收益。

就业政策方面,乡村振兴过程中产业发展要优先考虑贫困户就业问题,机制、政策如何安排等。避免脱贫攻坚结束后,忽略贫困人口就业而只考虑产业发展本身。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还要做到“治理有效”的总目标,这可以从脱贫攻坚中借鉴经验。总书记在讲话中也提到“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农村治理的薄弱环节是村级治理,最重要的是干部驻村制度。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面对的是好几十万的村落,不会原封不动照搬,应当根据村子能力的强弱分类指导。

聚力乡村振兴 民生保障需下“绣花功”

人民网:在民生保障方面,脱贫攻坚有哪些成绩可以为乡村振兴所借鉴?

汪三贵:聚力乡村振兴,民生保障需要下“绣花功”。环境、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多方面都要下好细功夫。首先,环境方面,乡村振兴总要求提到生态宜居,而脱贫攻坚有几项政策与其关系密切,如异地搬迁、危房改造及其相关环境治理。下一步异地搬迁完成后,很多农村涉及农村人口城市化,有些乡村合并后会形成空心村,或者慢慢消失。脱贫攻坚中关于如何搬迁、土地处理、基础设施、社区管理等方面都有一定探索。

下一步,农村还面临较大的改造任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卫生厕所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在今后显然是重点。结合脱贫攻坚的一些经验,未来可以进一步细化完善这些方面。

从“生活富裕”总要求的角度来说,产业发展与公共服务需双向发力。此次脱贫攻坚中建立的健康扶贫体系的部分政策可以借鉴到农村所有人群,根据乡村振兴的要求对其进行调整,分类施策。进一步完善基本健康服务方式,重点要提高质量。

特别是教育问题。教育扶贫中强调所有贫困家庭的孩子义务教育要有保障。而在乡村振兴阶段,这会是一条底线,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要持续巩固这一成果。与此同时应向前拓展到学前教育(幼儿园),向后拓展到高中教育阶段等。教育质量如何提高也是下一步的重要任务。

总体而言,脱贫攻坚在许多方面取得良好成绩,打下坚实基础,乡村振兴可在这些方面加以借鉴并不断改进和完善。(邓志慧、宋子节) 

(责编:宋子节、邓志慧)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