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下身子,扎根乡土(中国道路中国梦·奋战在基层一线⑦)

时间:2019-05-08 19:53      

  2015年5月,我来到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金山镇旧城村担任第一书记。还记得刚到村子时,地下水位深达200米,荒地达1.6万亩,村民常年在风沙烈日下生活,“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生计让人看不到出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经过调研,我在笔记本上记下了发展面临的难题:贫困户69户99人,多为因病、因学、缺乏资金和生产资料致贫以及65岁以上无劳动能力致贫;村集体经济为零;村中还是土路;没有电脑、乐器、体育器械等文体设施……没想到竟写满了好几页。

  让村里大变样,只有雄心壮志可不行,脱贫贵在精准。研究政策后要有针对举措,发挥党建促脱贫优势,按照致贫原因精准施策,绝不遗漏一户一人。说干就干,我组织村两委开展“党建+扶贫”讲堂,邀请农业专家为贫困户讲授“互联网+农业”等课程,解决扶贫扶智问题。贫困户经过培训,学会了上网销售自家农产品的新技能。

  扶贫路子千万条,不同贫困原因有不同脱贫走法。因病致贫的,我们协调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开通远程医疗通道,贫困户在县医院就可以免费享受到北京专家诊疗服务。因学致贫的,我们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协调爱心企业、协会为100名贫困儿童捐款捐物近30万元。缺乏资金和生产资料的,我们为他们盖起了猪圈、鸡舍和羊舍,发放猪、鸡、羊,还帮助贫困户搭建白菜、土豆、猪肉、鸡蛋等销售渠道。

  要想脱贫,不仅靠政策,更要靠自己。最困难的是65岁以上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如何脱贫问题。我们反复研究,认为不能只依靠政策兜底,最后决定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集体收入分红来实现脱贫。于是,我们四处跑项目、筹资金、找企业,两年时间建成10个蔬菜大棚,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万多元收益,又建成集约化肉羊养殖场,集体收入3万多元。兜底政策解决一部分,集体收入分红补足一部分,这样就能更好地解决65岁以上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脱贫问题。

  4年来,从村民眼中的陌生人,到熟络拉家常的“自己人”,我渐渐融入了这片土地。还记得,曾经为一位大娘协调过看病问题,帮孙女解决了上学难题,老人一直记在心里。有一次去探望,说什么也要让我吃她亲手煮的鸡蛋,“你一定要吃,我看着你吃”。一个鸡蛋或许微不足道,却饱含大娘的真挚。这样的感人瞬间,往往能够转化成扑下身子的精神力量,坚定了我扎根乡土、服务乡亲的决心。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笔记本上的难题正在一个接一个被划掉,村子的面貌也在一天天变好。事实证明,用真情投身脱贫事业,用真心牵挂人民群众,用真诚凝聚各方力量,我们就能化“穷山恶水”为发展热土,交出一份令人民满意的答卷。

  (作者为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金山镇旧城村第一书记,本报记者张枨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9年05月08日 05 版)

(责编:王晨可(实习生)、申亚欣)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