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为民情

时间:2019-12-12 22:16      

去年9月份以来,江苏省盐城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标志性工程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头等大事来抓,注重谋定后动,突出示范引领,加强统筹推进,今年全市新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97个,已完成农民住房改善5万多户。

尊重民意,集中民智,依靠民力

在推进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中,盐城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突出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坚守初心改善民生。

尊重群众意愿。按照“以户定建、以人定房”的要求,发动县镇村三级干部“户户到、屋屋查”,逐一摸清全市农村现有住房状况、分布状况和收入情况,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全面掌握老百姓进城、入镇、留乡等真实想法。顺应农民群众对住上好房子、拥有好环境的强烈期盼,根据农民意愿,始终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上。坚决不搞强拆强建,把工作重点放在“危旧破矮空散”的农房上,拆不拆、搬不搬,由群众说了算;怎么补、补多少,全部公示上墙;房屋建哪里、如何建,交给群众自己选择。

契合群众需求。不赶农民上楼,新建新型农村社区住房以2-3层为主,每户建筑面积原则上以80-200平方米为主,托底安置户面积适当小一点,五人以上户可以做一些大户型,不建多层、高层,利于农业生产,便于农民生活,能存储粮食、能存放农具,不影响农村整体风貌。不在县城和镇区建安置房,让农民自主进城入镇购房。研究设计“退老宅拿新房不贴钱”的房型,集思广益将60平方米的房型做成两室一厅一厨一卫、90平方米做到三至四室一厅一厨两卫(楼上、楼下各1个)。同时推出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农民的大中小系列房型,减少外墙过度装饰、水电二次装修拆除等不必要的施工项目,尽可能控制农房建设成本,让群众少花钱,最大化激发农民改善住房条件的意愿。多从细处为群众着想,完善住房实用功能,对房间尺寸、卫生间布局、阳台封闭、楼梯踏步高度、太阳能热水器、空调挂机摆放位置等细节一再优化。

发挥群众力量。在统一规划基础上,采取统建、代建、联建、自建等多种建设方式,发挥农村建筑工匠在农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邀请村民代表全程参与工程质量监督,从规划设计、材料进场、施工质量、房屋验收,全程参与、层层把关。发扬基层首创精神,鼓励群众创新,让农民群众参与管理、自我服务,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后续管理,探索乡村物业管理,努力把广大村庄建设好、管理好。

东台市时堰镇新嵇村的新型农村社区紧依老村庄而建,按照大多数村民的想法,采用了村民自建的建设方法,但整个小区都保持统一风格。“依照村里给的规划图纸在指定地块建就行了,房屋内部的模式可以按照各家需求来设计,我觉得这模式挺好。”六组村民邢宝所家的新房子装修已进入尾声,他对自己一手操持建设、装修好的新房子十分满意。

以县定策,因村施策,一户一策

根据地域、民俗、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确定推进模式,不搞“一刀切”。

建设方式分类确定。根据不同地域农房状况、经济实力、环境特点等因素,分类采取引导进城入镇、老村提升、新老结合、新建为主等模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确定东台以老村提升为主,新建为辅;大丰、亭湖、盐都以新老结合为主,新建为辅;射阳、建湖、阜宁以新建为主,新老结合为辅;响水、滨海以新建为主。强化“县抓落实”主体责任,坚持点面结合两手抓,既突出示范引导,又注重整体推进,以“十镇百村”示范建设为抓手,放大典型示范效应,9个镇村获评省级农房改善示范项目。着力让基层干部从“十镇百村”中找到本地开展农房改善工作的规律,让农民群众从“十镇百村”中得到实惠、看到现实样板。

村庄规划分类实施。坚持“开门做规划”,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优化镇村布局体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反复调研论证、多轮修改完善,科学编制了全市域镇村布局规划,确定集聚提升、特色保护、城郊融合、搬迁撤并等四类村庄发展类型,做到镇村布局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土地总体利用规划“三规合一”。在新建新型农村社区布局选址上,远离高铁、高速、高压线“三高”,靠近省道、县道“两道”。坚决不“用错地”,不踩用地红线,不占用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用地。坚持集约用地,新建农村社区户均0.4亩地,“一户一宅”,拿新房交老宅。

政策引导分类制定。坚持“鼓励进城、引导入镇、尊重留乡”的原则,以县(市、区)为单位,针对进城入镇、进新型农村社区、就地翻建等各类群体制定差别化的引导政策。顺应城镇化规律,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加强政策统筹研究,采取货币化补偿、实物置换、贴息、减税等途径,适当提高补助标准,统一基本政策尺度,增强政策吸引力。鼓励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民进城入镇落户,把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危房改造作为农房改善的首要任务,保障最困难群众最基本的住房安全,实行“一户一档一策”精准施策。市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兜底解决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住房安全问题,今年全部完成22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明年完成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等其他三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任务,确保“一户不落、一户不少”完成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任务。

今年84岁的郭兆英是射阳县盘湾镇中华村三组村民,老人和60多岁的儿子相依为命,今年7月母子二人搬进了60平方米的新房。说起自家新房子,郭兆英十分满意。“政府帮我们建的新房子配套都齐全,房子面积也合适,正好够我们两个人住,关键是与老邻居住在一起,平时都能有个照应。”

重视生态,保障生产,注重生活

在推进农房改善过程中,落实乡村振兴总要求,统筹考虑生产生活生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保持乡村自然肌理。结合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兼顾农村田园风貌和绿化景观效果,与农业产业布局相结合,利用河道、农田、树林、道路等元素构筑村庄自然边界,合理保留原有植被、水面、建筑等自然和物质要素,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彰显自然淳朴的田园风光,实现“水田林人居”和谐共生。注重新型农村社区绿化建设,采用本地适生品种,与农田生态系统有机融合,运用花、树、水、禾等自然景观,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等多方面考虑,合理搭配适生树种、花草、瓜果蔬菜,在家前屋后、社区周边设置居民所需的菜地,适当还原农村乡土风貌,形成四季有花、季相分明的景观效果。

加强特色风貌打造。围绕“有形象、有韵味、有故事”,结合各地不同的地域风貌、产业发展、村落文化、旅游资源等,充分挖掘“百河之城”地方文化内涵,彰显“河居”特色,积极塑造不同风格的新型农村社区,留住乡愁记忆。盐都区借鉴古村落、古民居,提炼盐都传统建筑元素,打造了“白墙黛瓦、飞檐套窗、红门庭院、绿篱花香”特色建筑风貌;东台市按照风情水乡、典雅古韵、盐渎渔家三种风格,分类设计农房建设改造方案;大丰结合新老村庄融合和产业布局,打造“一村一品”,留住乡愁记忆,推进村庄和自然环境和谐相融。

统筹产业发展支撑。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要求,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工业园区规划、旅游景区规划和市域镇村布局规划等多图叠加,努力做到新型农村社区“靠近田、贴近厂”,附近都有一个园区或基地相依托,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去年9月以来新建的新型农村社区,靠工业园区的68个、农业园区的88个、旅游园区的8个。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逐步改变农村地块零落、农民分散作业的传统方式。东台市实施“一镇一园一特”“一村一品”计划,放大一只瓜、一根丝、一篮菜、一棵树“四个一”工程富民效应,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致富增收。滨海县前案村把“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作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先手棋”,引导农民流转收租金、务工挣薪金、合作赚现金、分红享股金,以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合理配置公共设施。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扩大规模,一般控制在300-500户,通过规模化降低建设成本,提升配套标准。按照“量力而行、适度超前,集成共建、功能叠加”的原则,要求集中度较高的农民新型农村社区,在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网络、通有线电视“六通”的基础上,把有村口标识、绿化亮化、垃圾箱池、公共厕所、污处设备、文体场所、公交站点、电子监控、消防设施、服务中心等“十个方面”作为最基础的设施配套到位。推行建湖、射阳污水处理规模化建设、一体化推进、专业化管理模式,新建新型农村社区内污水应收尽收、管网应接必接,就近接入镇域污水处理主管网,实现规范运行、集中处理。鼓励各地采取“10+N”方式,统筹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尊重当地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将会堂、文化礼堂、文体活动中心、居民办理红白喜事宴会厅等功能叠加起来,统一建设多功能会堂,并设置在一楼方便群众。

在射阳县洋马镇贺东村,万亩菊海的核心区附近,新型农村社区三期工程已经完工。“按照标准,村里共搬迁200多户,目前已有70多户入住新型农村社区。”贺东村主任吴玉兵介绍,以前村民都住得分散,现在住进新型农村社区后,土地流转更集中了,村民也大多脱离土地,变成“花农”。

清理资产,管理物业,治理社区

坚持问题导向、重点突破,同步加强党建、社会治理、物业管理等工作,推动公共空间形态重构。

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结合农房改善,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稳妥推进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逐步完善集体资产股份量化,推动要素资源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不断拓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全市已有812个村、87个组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其中国家级试点亭湖区、省级试点盐都区、射阳县等三个县(区)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将农房改善退宅还耕土地,与闲散地、道路、田埂、废弃沟塘进行综合整理,及时收回规模流转溢出土地和自愿退出的宅基地,明晰平整溢出土地、集体用地等公共资源产权,统筹规划、整合利用,壮大村集体资产,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最多的村通过农房改善整理土地和农户承包地流转,形成6000多亩土地规模,与工商资本合作,增加村级集体收入,促进农民增收。

跟进乡村物业管理。着力从源头抓起,完善后续管理制度,建立管护队伍,落实管护资金,加强检查推进。积极整合各条线各专业资源,集中人力、技术、资金等要素,构建垃圾清运、绿化管护、公厕保洁“三位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制订落实共建共治共享管理制度,防止建成后出现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拉乱接、乱种乱植、乱涂乱画等行为,保持和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整洁有序面貌。引导农民群众主动投工投劳,推进“门前三包”,参加讨论、制定并严格执行村规民约,参与日常监督和自主管理。

加强农村社区治理。统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各类阵地,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水平。坚持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建立完善全覆盖的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完善并推广选派新型农村社区第一书记挂钩模式,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农村治理体系。探索与实践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工作方法,引导农民自我管理服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方式和文明风尚,共建共享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发挥新时代妇女在社会与家庭中的独特作用,推动城市文明规范、文明理念进入农村社区,引导由村民向居民转变。

盐城市在推进农房改善过程中,严格落实“市负总责、县抓落实”要求,凝聚工作合力,统筹协调推进。同时,还将农房改善作为巡视巡察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市年度督查重点,构建专业指导组指导、蹲点督导组指导、第三方巡查“三位一体”指导督导机制,从严把好质量关口,让老百姓住上安全房、放心房,确保改善农民住房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郑岁寒 祁佳)

(责编:刘融、邓志慧)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