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一碗饭”暖了老人心

时间:2019-12-10 13:05      

“一碗饭”暖了老人心——西宁“爱老幸福食堂”观察

儿女远走高飞,老人独守空巢。在我国城乡,九成以上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吃饭成了一大难题。

作为青藏高原最大城市,西宁市老年人口已接近40万,空巢老人多、困难老人多。西宁市试点推广既“管饱”又“走心”的“爱老幸福食堂”,为统筹城乡居家养老破题。这是敬老爱老的民心工程,也是城市紧紧围绕“幸福”两个字认真求解、积极实践所交出的一份民生答卷。

告别“开水泡馍” 家门口吃营养餐

当冬日的暖阳照进街道小楼一面朝南的窗户时,85岁的秦桂馥和83岁的老伴谭瑞珠十指相扣,一起走进了“爱老幸福食堂”。从今年6月份开始,夫妻二人几乎每天中午11点出门绕小区散步,再一起吃饭。

配餐车从中央厨房开到社区食堂,不到15分钟。热气腾腾的保温箱一打开,饭菜的香味就往鼻子里钻。刚一坐稳,秦桂馥先拉着老棋友争论头一天的胜负,谭瑞珠则习惯性地把米饭一多半先拨给他。

4月24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新宁路社区养老院,工作人员李国莲给老人系上围裙。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虽是家常菜,但鸡丁是蒸熟后再加少量油炒的,白菜豆腐炖得绵软,四菜一汤都是低盐。”已经负责食堂工作近5个月的志愿者张小提给老人们分发餐盒,口罩上方一双眼睛满含笑意:“礼让街街道是市中心老城区,老年人近25%,我们长江路社区食堂每天有上百名老人就餐。”

“干净,健康,还贴心。”秦桂馥很享受和街坊老伙伴们一起热闹的午饭时间。他说,儿女一个江苏一个北京,不指望他们来照顾。退休好些年了,岁数越大越凑合,太冷清,吃饭也没滋味。

7月4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胜利路街道景林佳苑助餐点,工作人员将午餐送到老人餐桌。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白菜炖肉、宫保鸡丁、麻婆豆腐、素炒西兰花、紫菜蛋花汤,最贵的两荤两素套餐也只要10元钱。和爱热闹的邻居老人们不一样,74岁的韩燕选择食堂订餐,图的是方便、实惠。

“食堂解决了大难题啊。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已经40年,老伴前年去世后,我就难得出门。”韩燕说,中午等着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来送饭聊几句,是一天心情最好的时候,作为困难老人还享受每顿3元的补贴,她跟儿子吃一份足够了。

7月4日,老人们在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胜利路街道景林佳苑助餐点吃午饭。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因“一碗饭”改变晚年生活的,不只是城市社区的老人。距离市区20多公里的湟中县多巴镇黑嘴村,过去,进城务工的子女没少担心留守父母的吃饭问题。

“现在好了,村小学旧址建起‘老年之家’,今年又装修扩建了食堂。市县两级财政补贴、村集体经济让利和对口帮扶单位企业捐助,使100多位老人告别‘开水泡馍’,免费吃上了6元到10元的热饭热菜,年轻人少了好多负担。”村党支部书记李成虎说。

近5个月,西宁城市、乡村已建起24个中央厨房,54个“爱老幸福食堂”平稳运营,40多个助餐点辅助补充,惠及数千名老人,上百封感谢信寄到了市委书记信箱。在还未覆盖的区域,老人们期待建食堂的呼声不断高涨。

9月23日,81岁的周绍成老人在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古城台街道的“爱老幸福食堂”助餐点打饭。新华社记者 王金金 摄

引入社会力量 合力支撑“大格局”

民生工程考验执政者的诚意和决心,也离不开创新政策、完善机制和持续投入。

西宁市民政局局长苏磊红说,近5年来,西宁市60岁以上老年人新增12.4万人,老龄化率达16.5%。前期走访发现,相比大城市“一床难求”,居家养老占96%的西宁市,老人们常常“一饭难求”。让老人不再“蹲墙头、晒日头、趴床头”,实现“吃饱饭、吃好饭、健康养老”,城市才有幸福可期的未来。

2016年起,西宁市以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完善城乡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老年人助餐工程。到2018年底,政府兜底的高龄、困难老人已全部享受社会组织为他们提供的助餐、助浴、家政等普惠型养老服务。2019年3月,启动“爱老幸福食堂”,让更多老人在家门口吃营养餐,享受多元化服务。

7月4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胜利路街道景林佳苑助餐点,工作人员给老人们盛饭。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与此同时,西宁市实施“个十百千”工程健全助餐送餐服务网络。1个市级+4个区级指导中心全面监管送餐配餐工作,30个街道(乡镇)级中央厨房、100个社区(村)级“幸福食堂”、1000张以上的“幸福餐桌”形成上下贯通的网络体系,打造15分钟助餐送餐服务圈。

7月4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胜利路街道景林佳苑助餐点,工作人员将食物装上配餐车。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正是通过‘购买服务、场地免费、税费减免、多方监管’的方式,西宁解决了民政部门唱‘独角戏’问题,多方形成合力,保障资金滚动不穿底,运行机制有活力。”西宁市副市长吴志城说。

——在城西区胜利路街道,“爱老幸福食堂”临街而设,门口还挂了一块“宏锦大饭堂”的牌子。“参与养老事业很光荣,一系列组合措施促企业自我造血,长期发展。”饭堂负责人杨瑾说,用房无偿或低偿,每年还有财政补贴,优先供应老年餐的同时也接待大量普通消费者,保本微利不成问题。

在城西区,和宏锦一样的企业还有3家,按就近原则分街道负责4个中央厨房,老人的满意度评价就是“指挥棒”,企业之间对比、竞争,倒逼服务提质升级。

7月4日,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胜利路街道景林佳苑助餐点工作人员在给老人们准备餐具。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立足老城区老人居住密集、交通半径小的实际,城中区则通过招标引进一家企业建设规模化中央厨房。面积1600平方米,可供应6000名老人,中央厨房每天安排20辆送餐车到各街道配餐。

试点5个月,用餐人数超过1000人。城中区中央厨房运营企业、宏津餐饮服务有限公司经理刘朝霞说,政府多措并举给了企业长期运营的信心,集约化运营少了风险,统一采购和标准化操作也有利于食品安全监管。

7月4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胜利路街道景林佳苑助餐点,工作人员在给老人们准备午餐。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黑嘴村开源节流的做法正在被同类农村借鉴、复制。市级财政一次性投资建好多功能厨房和容纳500人的就餐室,解决了最大的成本。食堂按照“政府补一点、村集体企业让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方式予以保障,县里每年补贴3万元水电费,食材来源靠村里的种植合作社和对口帮扶企业、单位捐赠,使老人免费吃饭成为可能。

苏磊红说,试点之初知晓率低,相关单位组织人员入户讲政策,带老人认熟去食堂的路。工作中,民政、财政等部门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市级、区县级信息平台,制作了方便支付的“爱老幸福卡”。为确保安全,市场监督管理局统一助餐点标识,上墙公示从业人员健康证、食品安全投诉电话等,建立了覆盖全过程的安全监管机制。

11月3日,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共和镇苏尔吉村村民在照料中心餐厅吃午饭。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守护最美“夕阳” 幸福城市有“温度”

“爱老幸福食堂”做好了“一碗饭”,也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新理念、大格局。

一个“爱老幸福食堂”就是一个温馨港湾,孝亲敬老氛围越来越浓。墙上张贴着孝老爱亲的宣传画和老年人吃饭、下棋、看书、作画的照片;志愿者热心服务,倾情陪伴,解开了不少心结;知识广、懂技能、有特长的老人发挥余热,饭后组织活动,传播知识,互帮互助,远离了孤独。

11月3日,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共和镇苏尔吉村村民在照料中心活动。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甘树湾村党支部书记崔发俊指着村食堂门口 “向幸福前进”的标语说,“一碗饭”解了子女的后顾之忧,他们主动捐钱捐物,感染带动了很多人,农村孝亲敬老的氛围越来越浓。

“一碗饭”丰富了老人的精神生活,基层组织越来越强。在社区、村庄活动室,因为支起了几张饭桌,以前闲置的理疗器材等设施一下子盘活了。不少“懒得动”的老人有了交流伙伴,开始注重仪态,精神头明显不一样。随着吸引力提升,“爱老幸福食堂”也成了城市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新阵地,基层组织借老人来吃饭时宣传政策、了解社情、调解矛盾,和谐文明理念潜移默化。

11月3日,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共和镇苏尔吉村村民在照料中心活动。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家住城中区的洪义德为食堂写了一首表扬诗:师傅忙做饭,美味又如愿。热饭暖心田,实惠惹人赞。老人当亲人,服务好周到。儿女少担忧,齐心感党恩。

“老人背后是整个家庭。‘爱老幸福食堂’解决每个家庭迫切的现实难题,根子在于党委政府将民心作为最大政治。”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张恺悌说。

3月27日,人们在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文成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活动室内跳舞。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吴志城说,“爱老幸福食堂”是城市及时解决居民关切的民生小事的一个缩影。近两年来,西宁市老旧小区、过街天桥加装电梯,康养结合的绿道、生态公园相继建成;目前,“互联网+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提上了日程。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西宁正在解好“人口老龄化+社会治理”的“方程式”,一步步打好幸福城市的温暖底色。(记者江时强、王大千)

(责编:梁秋坪、刘融)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