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用充满动感、蕴含张力的描述,展现了中国社会繁荣发展的生机和中国人民奋斗不息的活力。
9月2日,人民网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70年70问”推出开篇之作《中国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中国”?》,开启了“70年70问”第一个富有探索意义的话题,通过挖掘流动的内涵,研究流动的密码,思考流动的启示,回答促进形成“流动的中国”深层次原因。
今天,历经2个多月,人民网“70年70问”系列报道迎来了第70篇收官之作《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优秀的HR?》。一个“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优秀政党,带领中国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文章用雄辩的事实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如此有活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这些报道从小切口入手,阐述大主题,在大视角下讲小故事,从小事件中见大背景,将可亲可感的人物、故事、场景与权威理论、观点、数据相结合,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
矩阵式传播“触达率”跃升 各平台渠道广泛覆盖
人民网举全网之力,抽调300余名编辑记者,组成70个报道小组,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5大主题,奔赴全国各地进行深度采访,重磅打造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70年70问”。截至11月25日,系列报道已全部刊发。稿件在人民网PC端、手机端、人民网法人微博、官方微信、官方抖音快手账号、人民视频、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客户端等多个平台广泛推送,并在今日头条、百家号、腾讯新闻、爱奇艺、UC大鱼号、华为手机负一屏、腾讯企鹅号等渠道传播,加上一些媒体平台自发转载,形成了广泛传播态势。这些平台的不间断呈现,促进了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有力提升了“70年70问”话题热度。
人民网两微阅读量近6985万次,转评赞数合计近12.3万次,累计转载3000多篇。视频经人民视频播出后,迅速被腾讯视频、微博秒拍、抖音和快手等多个视频平台转载推介,视频播放量达2.3亿次,其中抖音、快手点赞数达490万。“70年70问”话题于9月17日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位,截至目前,微博话题阅读量达2.2亿。
如何做好主题报道 记者这样说、这样做
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记者面临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将采访中获得的海量信息,用5000字左右的篇幅和时长不足5分钟的视频体现出精髓,既要抓住重点、报道深刻,又要通俗生动、读之有味。
《中国的“小巷总理”为什么管用?》作者说:“写‘小巷总理’并不难,但是探求中国的‘小巷总理’为什么管用并非易事。为了这篇报道,我们采访了近10位居委会干部,前后采访了黄大妈四次,分别采访了鞍山社区干部刘娟、‘80后小巷总理’高云白和朱帅各两次。我们几乎把黄大妈家里的老照片从头翻到尾,把朱帅手机里的各个微信群刷了好几遍……”记者通过大量的案头工作,从历史的坐标系中寻找价值和意义。在一个个“小人物”的小故事里,找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主题——“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依靠人民、服务人民,这是‘小巷总理’之所以管用的根本原因。”
10月25日,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前夕,这篇报道刊发在《人民日报》头版和人民网首页大头条位置,积极呼应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议题。
《为什么中国高铁能领跑世界?》呈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自力更生、飞速发展的沧桑巨变。“经过几代铁路人的奋斗,中国高铁跑出了中国速度,更创造了中国奇迹。”记者通过看10多万字的材料和大量的纪录片来了解中国高铁的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确保每句话、每个字都是专业且准确”的稿件在发布后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认可。铁科院首席研究员赵红卫对记者说:“接受过这么多记者采访,你是问得最专业的。”中国铁路设计集团宣传部部长邹俊戈写下这段话:“我们自己都往往说不透问题、成绩有哪些。你们经过采访,写出这么完整深刻的东西,真的是眼力很强、抓要害很准。”
《中国为什么会有“相亲角”?》也是一篇小切口、多角度、接地气的报道。4位记者,穿梭在北京、郑州、上海3个城市之间。他们带上简历,踏上“相亲之旅”,以相亲者身份走进相亲角,倾听父母们的真实想法,感受单身青年的婚恋态度。
还有一些政治性、专业性极强的话题,例如,《为什么有了纪委,还要设立监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活”的?》等。“如何能在保持专业严谨性的同时兼顾到普通大众的理解,是稿件撰写过程中要着重解决的问题。”记者认真钻研,深入浅出,从专业性转向可读性,让政论展现“通俗”的一面。
相比较文字而言,视频报道更加直观。在此次报道中,视频绝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视频本身恰如一部穿梭于历史脉络之中的电影,画面、配乐、人物故事、专家采访、动态图表,甚至字体、特效,无一不精心挑选,不反复对比。对画面的挑选精确到每一帧,对音乐的高低强弱把握精确到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视觉元素都注重呈现灵动的活力和深刻的意义。”记者就是这样打造出主题报道。
“‘宏大叙事’与‘接地气’一个都不能少,而且二者要相辅相成、有机融合。”
“在当前信息泛滥的时代,坐在家里可以编出10万+的公号文章,但‘三贴近’,永远只能靠双脚实现,既要‘键对键’,更要‘面对面’。”
“每写一部分,便反问自己,讲清楚了吗?读者能看懂吗?内容有新意吗?遣词造句还有修改的余地么?”
……
他们不遗余力践行“四力”要求,不畏艰辛深入一线,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磨稿件,一次次的修改只为打造出一篇篇生动鲜活、清新朴实和充满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的报道。
网友积极参与话题互动 分享超燃励志感言
一石激起千层浪。人民网“70年70问”系列报道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话题讨论中。
一位从事居委会工作18年的社区书记留言说:“从上任那天起,我心里就装满了百姓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琐事,一刻也没忘记为百姓服务的责任。今天看到《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国的‘小巷总理’为什么管用》一文很激动,我一定要以优秀的‘小巷总理’为榜样,多为百姓办好事、解难事、办实事。”
“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构建美好的未来。”“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网友们如是说。
网友们纷纷为“朝阳群众”和“西城大妈”点赞。还有网友补充道:“杭州也有清波七仙女,一群70岁左右阿姨组成的平安志愿者。”
谈到希望工程“大眼睛”带来的震撼,网友留言说:“真心希望人人有书念,人人有学上。知识改变命运!”
如何看待中国人学外语,网友说:“学好外语,有助于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传递中国方案,让全世界更好地认识、了解中国。”
学生网友反馈说:“每一问都是一道考研政治大题。”
有网友回复:“看得人心潮澎湃!每句话都讲得很到位,实实在在地把每位中国人为实现梦想的努力表达得淋漓尽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奇迹”令世界感叹,同时也引起很多人对“中国奇迹”背后奥秘的探究。
寻找新中国历史性成就蕴含的“中国基因”,破解历史性变革背后的“中国密码”,人民网“70年70问”全媒体系列报道记录的就是这样一部厚重的历史。它告诉人们,在这70年里中国经历过什么?中国为什么这么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