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民下单 党委政府接单(社会治理在身边·共建共治共享①)

时间:2019-11-04 11:48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近年来,各地在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本版今起推出系列报道“社会治理在身边·共建共治共享”,介绍一线治理经验。

  ——编 者 

  

  郑州绿云小区曾被誉为全市绿化最美小区,一晃20多年过去,绿云的社区设施老化、物业管理缺失,绿地被“霸”为菜地,道路被占成摊点。老街坊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今年初,郑州市二七区大规模改造老旧小区,计划在两年内完成313个老旧小区整治提升任务。“改造中,我们积极探索‘一领四单’‘五联共治’的社区治理模式,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二七区委书记陈红民说。

  建议是“吵出来的”,方案是量身定制的

  小区改造要让群众满意,先要听取群众意见,列出“需求清单”。

  今年5月,绿云社区改造前,党支部组织社区群众、党员代表、业主委员会、设计公司“四方协同”,逐户上门、集中座谈,征集意见。一遍遍走访,一次次筛选,集中征集意见12次,涉及800多人次,提出建议800多条。

  许多建议是“吵出来的”。有人把花坛改成菜地,有人在楼道里乱搭格子间,有人把破自行车、三轮车丢在楼前“占地盘”,听说要改造,纷纷反对。党支部发动老党员、志愿者,逐一上门沟通。闭门羹没少吃,嘲讽话没少听,耐心终于换来信任。

  不搞“一刀切”,一切听民意。小区没车库,建车位呼声高。设计单位打算建一座立体车库,可楼间距小,建到哪都挡光。大伙儿投票,放弃立体车库,改设固定车位,每家轮流停放。喜欢绿化的,可以多种树;想要活动空间的,就改修凉亭。一个楼院一套方案,没有一处重复设计。

  “先自治,再整治。群众不满意的,不改;群众不支持的,不改。最终,群众满意率、参与率、知晓率达到95%以上。”社区党支部书记罗丽琴说。

  群众“下单”,党委“接单”。坚持党建引领统揽,形成“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楼院党组织”纵向管理链条。各街道党工委每两周对社区“群众需求清单”进行筛选汇总,对诉求合理、切实可行的需求逐项研究,并邀请辖区单位、行业专家、小区居民参与评估,形成“民生实事清单”。

  为破解辖区单位“围观”,二七区依托党建联盟、公益联盟、自治联盟,打破资源壁垒,整合政府部门、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的优质资源,制定资源清单,将民生需求和辖区资源精准对接、双向认领。全区梳理需求、资源、项目“三个清单”879项。

  金秋十月,走进绿云小区,大门口宽敞舒朗,进门路干净通畅,人车清晰分流,绿化精细考究。“原来大门口建着临时房,固定买点、流动摊贩挤在一起。进门不远是幼儿园,接送孩子的车排着长队,天天乱糟糟。”老居民支康说。党委政府不但要“领唱”,更要变“独唱”为“大合唱”。整修大门、增加监控、改造污水管网……所有改造项目,共建单位一一认领。热力公司铺设管道,加快进度;市政部门重修大门,人车分流;物业公司清理摊贩,设立“入门”“出门”,车辆导流;幼儿园发出倡议,接送孩子,车辆不进小区。困扰多年的拥堵难题,就此彻底消失。

  具体干得咋样?业主委员会、居民自治小组对“项目清单”实施进行监督;对完成的项目,会同物业进行有效管理,持续提升自治能力。

  老居民揽下物业活,老员工焕发新活力

  “改造难,管理更难。”罗丽琴说,改造之初,社区党支部决定,借改造之机,重塑治理体系。从哪入手?更换物业公司。

  “绿云”的衰败,根源在缺乏物业管理。老物业公司服务差,缴费率不到四成。公司索性丢手不管,靠出租房子、收摊位费发工资。垃圾乱堆、私改菜地、交通堵塞……问题越积越多,交费越来越少,形成恶性循环。

  罗丽琴找了几家公司,对方纷纷要求涨价。“从每平方米0.38元谈到0.65元,还是没人干。”她焦心不已。

  这时,69岁的朱兰英站了出来。她是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威望高,有家底,愿意为大家服务。

  为啥接这烫手山芋?朱兰英说:“住了十几年,把小区的事当自家事儿,应该出一份力。”

  接手后,朱兰英做出一个让人吃惊的决定:物业费一分钱不涨,老物业员工一个不换。老员工会不会是老样子?朱兰英在社区党支部支持下,着手更换管理层,重订考核办法,公开财务收支。几招下来,逐渐回归正轨。老街坊听说是朱大夫上任,主动补交物业费。一个月下来,竟收上100多万元。收了钱,怎么花?先不发工资,用于疏通下水道、安装楼门禁,为群众办实事。一段时间下来,她用服务换来理解,物业费交纳率达到90%。

  多年来,绿云小区没有业主委员会。改造之初,在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下,小区召开第一届业主代表大会,选出业主委员会,制订了楼院居民公约。业委会与物业公司达成一致,将物业收入和小区公共部分收益进行年度公示、年度审计,保障业主的合法权益。

  目前,全区首批158个整治提升的老旧小区实现了楼院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全覆盖。

  小区不能“看着好”,还要“住着好”

  此前,因为小区脏乱差,老居民白海亮宁可每年出去住一段时间,也不愿回这个“家”。最近,他兴高采烈地搬回小区,找到老邻居、老伙伴。

  “看,那是我们的社区党群服务站。”白海亮指着大门旁一座两层小楼说。进门一看,宽敞的会议室、整洁的图书角、设施齐全的远程教育之家,一应俱全。上二楼,还有一个小小的社区历史馆,记录着“绿云印记”。

  “以前这是臭气熏天的垃圾站。”白海亮说,小区改造前,垃圾清运不及时,行人每每捂着鼻子路过。改造后,这里成了党组织、业委会、志愿者组织所在地。

  绿云小区还有“幸福中心”,坐落于小区的中心绿地旁。进院,见老人三五成群,或下棋,或闲谈。不同房间,分别列为就餐室、休憩室、舞蹈室、书画室。还有专业护理人员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浴、日托、短托等日间照料服务。为丰富老年人生活、方便老人照顾孙辈,“幸福中心”开办了四点半课堂、祖孙学堂、红色故事会,每周开设老年课堂。

  “小区不能只‘看着好’,还要让居民‘住着好’。”罗丽琴说,社区在改善环境的基础上,建成安全中心、快乐中心、健康中心等7个服务中心,引入社会组织,实现公共服务功能提升。

  小区越来越好,加入志愿服务的人也越来越多。家住平湖里3号院的魏华和退休姐妹一起,自愿巡逻、捡垃圾、陪空巢老人聊天。

  “自己的家自己不管谁管?”魏华说,志愿者成了楼院治理的“生力军”。小区夏季改造时,志愿者连续100多天给工人送绿豆汤。

  “楼还是那个楼,院还是那个院,但里面全变了。”白海亮用表演的形式总结小区改造的成果,“走上台来笑哈哈,把咱小区夸一夸。绿云小区变化大,业主好似搬新家……”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04日 13 版)

(责编:李枫、岳弘彬)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