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脱下工服”式的理解(一线行走)

时间:2019-11-04 05:53      

  基层治理的点滴进步,都不妨给“转观念”一点时间。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引导,就多一份善治

  

  “厕所”“垃圾”,听着不讨喜,46岁的赵春明,却跟这俩杠上了。

  两年前,初识老赵时,他是西安市碑林区城管局环卫科科长。彼时古城西安正力推“厕所革命”,老赵负责辖区里“厕改”的落实。碑林区地处老城,人流密集、设施老旧,“厕改”牵涉甚广。只有3个人的环卫科,经常忙得团团转。

  建公厕,“邻避效应”是大难题。有一次,公厕选址在老街道。因担心街坊反对,老赵带着施工队,夜里11点才开始干活。不料,还是被街坊大娘给轰走了。

  尽管碰了一鼻子灰,赵春明说他都能理解。“厕所建在自家门口,谁都不乐意。脱下工服,我也是个普通市民。”老赵眯起眼笑着说,“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上想,他们并不是故意要和我们对着干,只是有自己的想法。”

  “厕所不干净,蚊蝇招人烦!”“公厕盖好难打理,还不臭气熏天?”……赵春明耐心听完一个个诉求,拍着胸脯向大伙儿保证:新建的公厕,通风、采光、除臭,每个环节都有严格标准;不具备水冲条件的,会用新技术来保障环境卫生。“每一个公厕,都配了‘所长’。分级检查、责任到人,大伙儿请放心!”一次次耐心讲,大伙儿的顾虑终于消除了。

  平心而论,公厕选址要让各方都满意,着实难。只能从公共利益出发,尽力平衡,筛出最优选项。而这种“脱下工服”式的理解与善意,成为基层干群互动中的润滑剂。

  再次见到赵春明时,他已调任生活垃圾管理科科长。眼下古城西安正推进垃圾分类,老赵所在的科室培训了2000多名“垃圾分类宣讲员”,他们来自辖区的物业公司、后勤部门、志愿服务队,负责指导街坊邻里做好垃圾分类。

  不过,仍有少数市民有埋怨、嫌麻烦。赵春明并不意外,“新鲜事物,老百姓不习惯,很正常。” 基层治理的点滴进步,都不妨给“转观念”一点时间。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引导,就多一份善治。

  此话不假。再访老城街道时,街坊邻里们也说,“其实,有了公厕,老街环境好了,大家都方便。”

  基层干群互动,是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脱下工服”,从群众的利益出发,用理解与耐心作“通栓剂”,就能培育出更多善意。对社会进步来说,这点点滴滴的善意不正是最好的助推器吗?

  (作者为本报陕西分社记者) 

  栏目投稿邮箱:yxxz8494@163.com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04日 11 版)

(责编:李枫、岳弘彬)

杏彩网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