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福字的埃及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巴德里。
海外网 付勇超摄
“虽然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但通过阅读中国书籍,我早就开始了解中国。”2019年11月,埃及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巴德里赴华履新。虽然此前未曾到访中国,但大使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陌生,在年少时期就曾读过英文版的《孙子兵法》,还对德国某中餐馆的一道中式汤品记忆犹新、念念不忘。
近日,巴德里大使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专访。面对镜头,大使用中文送出祝福:“祝中国朋友新春快乐!”心怀学习交流之心赴华,大使对飞速发展的中国充满好奇,更对未来加速推动埃中经贸发展与文化交流充满期待。
“想在北京找回儿时味道”
美食是人文记忆的媒介,酸甜苦辣之中映射出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巴德里大使告诉海外网,中国对他来说并不陌生,同为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与风味一直令他非常向往。大使特别跟我们分享了一段镌刻在他脑海中的儿时记忆:“我6岁那年第一次品尝了中国菜。那时我们一家住在德国,妈妈带我去当地的中餐馆,专门点了一道汤,虽然早已不记得菜名,但它鲜美的味道让我久久难忘,我感觉,那个味儿就是中国。40多年后的今天,我希望能在北京找回儿时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华美食,把巴德里和中国系在了一起。
除了体验中国味道,巴德里大使还热情欢迎中国朋友感受埃及风情,并化身“推荐官”介绍埃及丰富灿烂的人文地理。“如果喜欢历史文化,那一定要去卢克索,那是个很棒的城市。你可以看到庙宇、博物馆、历史遗迹。在酒店俯视西边的城区,你能够看到以前法老生活过的花园。”此外,埃及还有科普特正教会和罗马遗迹。如果想放松一下,可以到红海海岸上的度假村尽享海边风情,尝一尝埃及的传统美食——蚕豆做成的富尔和塔米亚。巴德里大使表示,目前包括游客在内,每年到埃及的中国访客有45万左右,这个数字在他看来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期待能有更多中国朋友到埃及走一走。“埃中两国文化旅游部长曾就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交流,我们希望能推进合作,增加中国游客的数量。”
“中国电影比肩好莱坞大片”
巴德里大使平素爱好阅读与写作,曾出版多部关于埃及与欧洲关系以及政治哲学方面的书籍。作为一名学者型大使,巴德里十分看重文化交流在两国关系中的意义。“两国关系不仅仅是看贸易量、投资或者科技,埃中两国人民也需要了解彼此的文化,这是很重要的。”
2013年,埃及中国大学在开罗正式成立,成为埃及唯一一所中国大学。埃中大见证着中埃新生代交流的不断深入,也成为推广中国文化的重要场所,直接将中埃人民连在一起。谈及青少年交流,巴德里表示:“我知道有许多埃及学生到中国攻读硕士学位,学习中文。我也知道很多中国学生在埃及学习阿拉伯语。我曾和埃中大的校长和董事会成员一起参加过会议,这所学校很新,需求十分旺盛。我相信今后会有更多人选择这所大学。”
谈到现代中埃文化交流,举世闻名的开罗电影节不能不提。埃及电影作家和评论家协会于1976年创建开罗国际电影节,如今已成为全球各国电影荟萃争鸣的平台。从1992年首获金字塔金奖的《留守女士》,到2000年帮助冯小刚斩获最佳编剧的《一声叹息》,再到2012年获人权竞赛单元特别提名奖的《飞越老人院》,埃及专业影评人对中国电影有着深入研究和高度评价。
喜爱观赏电影的巴德里大使表示:“现在很多埃及人还在看三四十年前的中国功夫电影。现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了,我相信未来埃及市场对于中国电影的需求会越来越高,中国电影的市场会慢慢扩展。”巴德里还透露,他将组织使馆人员一起去看带字幕的中国电影,感受新时代能和好莱坞大制作比肩的中国电影是什么样子。
“买中国浴霸回埃及用”
在谈到什么中国产品在埃及最受欢迎,巴德里大使说:“埃及人对许多中国产品都有旺盛需求,比如汽车、微芯片、食品等等。”大使特别提到,华为产品在埃及也颇受欢迎,“高科技、好价格,我有好多埃及朋友都把原来的三星、苹果手机换成了华为。”
作为礼物,巴德里为家人购买了吉利汽车,给儿子买了华为手机。此外还有中国制造的浴霸。埃及的冬天昼夜温差很大,在开罗,冬季的夜晚温度低至9度,而大部分住所都不配备取暖设备。“我们夏天有空调,冬天却没有暖气。我妻子在中国买了浴霸回去,这对我们来说非常有用。中国有很多这样小巧创新的设备。”小小浴霸,为万里之外的埃及家庭带去了温暖。
埃及于1956年宣布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是阿拉伯世界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近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中埃两国积极加强战略对接,经贸合作蓬勃发展,中国已经连续7年位列埃及第一大贸易伙伴,两国关系持续升温。对此,巴德里大使表示,埃中关系在中国阿拉伯合作论坛的大框架下日益改善。“我们非常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也是积极的参与者。埃及地处亚、非、中东的交汇处,是地缘政治上的贸易枢纽,很多贸易路线都经过埃及。最近埃及的经济改革创造了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环境,同时埃及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自由贸易协定,来埃及投资兴业是非常好的双赢选择。”
(责编:冯粒、曹昆)